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欢听特级教师管建刚的课,并不仅仅因为他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在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听他的课,每每总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常常让人能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中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快感。他执教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理想的风筝》,给人的这种感觉尤甚。  相似文献   

2.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改后,数学教材中增加的两项常识性内容。一次,我们听了一堂数学研究课“平移”,课后大家总体感觉是:1郾“平移”这节课教材安排没什么知识性。2郾什么是“平移”,越听越糊涂。引起大家有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原因是:教材内容安排“平移”、“旋转”分开上  相似文献   

3.
假如你问我爱不爱东方明珠学校?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因为我爱这里的老师,爱听他们那轻松、生动的课。吴老师是一位难寻的好老师。今年已经步入中年。高高的个子,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浅浅的眉下一双聪慧的眼睛,随着不同的场合发出不同的神韵,让人感觉他的眼睛会说话。他在我们班教语文,同学们都很喜欢他,课余的时候他常和我们开玩笑,语言幽默极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数学教研课,总体感觉很流畅,但在最后练习时学生出现了“一只蚂蚁身长4分米”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里,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能够听到镇西的课视为幸事,不是没有原因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  相似文献   

6.
实践课,顾名思义,首先在于“实践”。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感觉与一般的课堂毫无二致,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那节课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感觉许老师的课像一道清澈的小溪那样纯净、清亮、温润,给人简洁、舒爽的感觉.因此,我对数学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数学课,美在简约. 片段一 师:许老师到了扬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美工刀、铅笔、橡皮等,用了多少钱呢?(课件出示铅笔)买铅笔用了0.4元,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相似文献   

8.
王振刚 《教书育人》2004,(12):35-35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些中看,却不中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评判一个人学得怎么样,通常会说他说得“地道”或“不地道”.其实.“地道”是一个俗语词,意思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听起来象不象“native speaker”(讲本族语的人).说得“地道”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语感.语感,简单地说,是指学习语言的主体对所学语言的感觉.它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积累、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沈曙 《辽宁教育》2004,(5):61-62
最近有幸一下听了十多节课,发现在课改浪潮中磨炼出来的课,确实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小细节,让我体会颇深。于是记下来略加点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统计”的教学,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玩一个“眼力大考验”的游戏,先让学生看了一段游戏“老鹰抓小鸡”的录像,然  相似文献   

11.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相似文献   

12.
吴非 《陕西教育》2014,(1):78-78
问一位老师近期忙什么,他说:“忙听课,也忙‘被听课’。”问他累不累?他说:“‘被听课’多少有些累,听别人的课,更累。”原来学校规定每人每周要听4到6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校领导看到老师们在忙,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  相似文献   

14.
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学生把课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画完了。学生们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他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各级赛课活动相继展开,笔者一直参与各级赛课的评委工作,在观摩时,常常听学生这样谈论老师:“我特别喜欢某老师,听他的课也饶有兴致;不喜欢某老师,他的课像催眠曲。”的确,一天要连续听6至8节课,有些课听得淡然无味,打不起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以其纯正浓郁的“语文味”课堂教学艺术特色而著称。前不久听她执教了《杨氏之子》一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所展现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风格,蕴藏着教者对实践“语文味”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小山羊”一课插图上那个妇人是谁? (初级语文第三册“小山羊”) “小山羊”这课插图上共四个人:三个孩子是列宁、米加和他的姐姐;另一个坐在后面好像在弹钢琴的妇女是他的母亲,名字叫做“玛利娅·亚历山大洛福娜·布兰克”。她精通法文、德文和英文,喜欢音乐,会弹钢琴。她教子女们识字读书,后来做了小学教师。“每到冬天夜长的晚上,玛利娅·亚历山大洛福娜常弹钢琴,孩子们坐在地板上听。他们喜欢听着琴声睡觉,当他  相似文献   

18.
王庆明 《湖北教育》2005,(12):57-57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昧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似“指挥棒”的食指如刺在喉,使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在他感觉中,“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  相似文献   

20.
刘坤 《教育文汇》2014,(20):27-28
我喜欢听一节平常却扎实的语文课,而不愿听10节经过教师刻意设计的课,因为后者人为设计的痕迹太重,有些教学环节给人“掉书袋”或“作秀”的感觉。什么是“掉书袋”?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中有一段话:“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所著的《陶庵梦忆》中也写了一个“掉书袋”的人。一次,张岱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欲告辞,主人挽留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