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的苏、松、常、镇地区,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文人结社数量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三种形式最具风雅性。游园赏景是江南文士淑世情怀与山林之乐的交融。分题斗韵,联篇吟唱,是文学性与娱和}生兼具的群体互动。绘图纪盛又是社集活动的再现与升华,瞬间的定格使风雅长存。研究文人社集活动对于认识文人结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玩笑也风雅     
饱读诗书的古今文人博闻强识,才思敏捷,往往于厚积薄发中随意挥洒才情,可谓嬉笑怒骂,尽显风雅。  相似文献   

3.
这是宋人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王安石不修边幅,衣缝中寄养了些小动物,比如跳蚤、虱子什么的。好在这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事,也无人大惊小怪。否则,就不会有个成语叫“扪虱而谈”了。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作为江南文学群体的主要构成者——文化家族,在结社的大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丰富了社团的形式,既有一门风雅的同姓社团,也有以某一家族首倡而形成的社团,更多的则是多个家族共同参与的社团。文化家族结社,不仅使得江南的社事活动如火如荼,也使得文人结社具有了参社成员亲缘化、结社风气传承化以及社团文化家族化的特点。江南文化家族参与结社活动,既促进了江南社事规模化的发展,也拓展了家族的交游,彰显门第风雅,并且繁荣了江南的文学活动,提升了江南文人社团的文学品位。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作为初唐文坛的革新家,是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出发来反对齐梁文风的。然而,陈子昂并不象王勃等初唐文人那样推崇《诗经》而贬低《楚辞》。在标举“风雅”的同时,陈子昂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也是比较重视的。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陈子昂对屈原都有着明显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千真万确。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一个顽童、骑士,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一个人,一个文人,一个文化人。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风雅的称号非常适合王小波。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时代民心所需"、"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学传统的传承"、"文人心态变冷"四个方面论述了南宋中后期风雅词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一.风雅之诚与禅宗 “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储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三册子》说:‘诗歌、连歌、俳谐共为风雅也。’  相似文献   

10.
吴镇是清代中期陇右著名诗人 ,其诗学理论有许多真知灼见 ,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吴镇论诗主张“性灵” ,也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他还受到“格调说”的影响 ,坚持“风雅”的诗教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吴镇还继承司马迁、欧阳修等人“发愤著书”、“诗穷而后工”的思想 ,提出“穷乃工诗”的观点 ,同情下层文士 ,反对庙堂文人左右诗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好书推荐     
《教育》2006,(10)
《吟赏风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收集了范曾读古典诗歌的随想、对古代文人的感怀以及作者所作的诗歌,并配上本人为此自创的插图,同时附有他人对本文作者的访谈。定价:48.00元.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古琴、黑白子、墨宝、山水、花鸟、吟诗、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老巷、石桥……这些带着古朴、优雅气息的事物,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浸润了千年之久。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从古到今,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否则,便不会有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瑰宝,不会有流传多年的诗词歌  相似文献   

13.
陈萍 《学语文》2005,(4):32-33
宋代文人特别嗜好瘦劲的梅花,李淇写成《梅花百咏》,而张道洽一人就写了《梅花诗》达三百首之多。可以这样说,宋代是一个梅诗、梅词“泛滥”盛行的时代。宋代盛行梅花与宋代文入追求风雅的生活不无联系。风雅成为宋文人们的共同追求,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普遍认为作诗最忌一个“俗”字,凡诗词必得高雅。有人曾问诗人赵紫安在作诗时如何脱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但能保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林和靖甚至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相似文献   

14.
"雅"是我国传统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士人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救世"与"自救"的双重追求,并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文人的双重人格。不同的人格具有不同的"雅化"追求:士大夫追求的是"典雅"一格,讲求以修养和学识作为根基,"典雅"倾向是儒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产物;文人追求的是"风雅"一格,与"典雅"相比,"风雅"不重人格的道德充实和内容形式的讲究,更多一种天赋自然气质,更具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给自己读书、藏书、写书的地方起一个斋名,以示风雅志趣,是读书之家的普遍习气。不仅中国的书香世家如此,欧美的文人也间或用之,不过远不如在我国那样普遍。书斋名,通称“藏书室名”,常以楼、阁、斋、堂、房、居、室、轩、庐、园、山房等为其后缀词。如卢址(青崖)...  相似文献   

16.
时下,人们常常举办晚宴、生日宴、同窗宴等,聚会盛行,其形式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吃饭、K歌.相比之下,古人的聚会就显得宁静风雅一些,尤其文人墨客的聚会不但有“集”,还必须有“雅”,“雅人”与“雅兴”. 据记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雅集是东汉末年以曹丕为首的邺下雅集,而后曹丕和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也常在文昌殿西边的铜雀园饮酒、...  相似文献   

17.
唐明皇故事以表现宫廷秘闻、爱情传奇为主,兼及政治、仙游、梨园主题。明代的唐明皇故事文本众多,《江妃传》《唐玄宗恩赐纩衣缘》《唐苑鼓催花》等,形成“嬖宠宫闱忘社稷”“、恩赐纩衣缘”和“羯鼓催花”三种叙事类型,交错编织了唐明皇昏君、仁君、风雅天子等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这些文本蕴含着明代文人对唐明皇的复杂情绪,矗立在文学的历史长廊中。  相似文献   

18.
路子对你说     
古时候,文人谈禅论道是很风雅的事。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是本土化的佛教。禅宗有许多公案,是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闪耀着言谈的机锋,也蕴藏着大智慧。  相似文献   

19.
闲适风雅的生活向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追求,可是这种追求在战乱频起、武人跋扈的唐季乱世却显得不合时宜。唐末诗人的闲雅追求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他们主要是通过情志的转移来实现其对人生烦恼和痛苦的超脱。  相似文献   

20.
旧时中国文人的写作,每喜另题别号,或所居斋轩等名,以代姓氏,藉以表达意志,如五柳先生、六一翁、东坡居士、方山子、烟波钓徒、江湖散人之类,大都含有诗情画意,以示风雅。甚至以封建帝王之尊,亦愿附庸风雅,沾染名士习气,有了年号、徽号不算,还自己另外题个别号,如明朝熹宗(天启)自号“天河钓叟”,清乾隆自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