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热炒,烧冷灶,不去问热门焦点,何妨作冷书闲谈。 《托尔斯泰日记》。 俄罗斯的托尔斯泰(1828—1910),在世界,在中国,都曾经是一个人热门。印度的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中国的满清遗老辫子先生辜鸿铭,都曾和他通信。甘地在南非办过“托尔斯泰农场”。列宁称他为俄罗斯农民的一面镜子。我国的小学课本中还有他。可是现在他冷落了。何以见得?有书为证。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辜鸿铭其人辜鸿铭(1856——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厦门人。父亲是马来亚的华侨,他出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十岁,赴英国留学,1877年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后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获工科文凭。辜鸿铭还到法国、意大利、奥国等地游历考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情风俗有较多的了解。1880年返回槟榔屿,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职。此后,马建忠往东南亚办外交,结识辜鸿铭,谈及中土文化风情,使辜倾倒,遂弃西装革履,穿长  相似文献   

3.
<正>二十世纪使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辜鸿铭(1857-1928),他曾将《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例如托尔斯泰就曾和他讨论如何抵制现代物质文明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曾对他进行采访,说他是"声高望重"的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是晚清时期的奇才怪人,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言语诙谐,于幽默中深含嘲讽。外务部举行联欢晚会,一个地方官向李鸿章恭敬行礼,李鸿章却下巴朝天,视而不见,傲慢至极。辜鸿铭看不过去,当即上前说:"我听说中堂大人身体欠安,不知哪儿不舒服?"李鸿章答道:"哪有这事?"辜  相似文献   

6.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后期,中国著名学者辜鸿铭与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过一次笔墨之交.由于二者在自己国内思想文化界都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二者的书信(《祝寿文》)往来进行评价分析,认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基督精神与儒家文明的一次共鸣,是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一次坦诚对话,是两个秉有人类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莫逆之交.  相似文献   

8.
病中,有时我感到寂寞,无法排遣,只好求救于书本。可是捧着书总觉得十分沉重,勉强念了一页就疲乏不堪,一本《托尔斯泰:人、作家和改革者》念了大半年还不到一半。书是法国世界语者维克多·勒布朗写的。这是作者的回忆录。作者是托尔斯泰的信徒、朋友和秘书。一九○○年他第一次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探望托尔斯泰的时候,才只十八岁,在这之前他已和老人通过信。在这里他见到那个比他年长四十岁的狂热的女信徒玛利雅·席米特,是老人带他到村子里去看她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爱心     
罗曼·罗兰当学生的时候,曾给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封求教的信,等了3个月没见回信,就以为托尔斯泰没把他当回事.当他心灰意冷时,托尔斯泰的回信来了.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在世时,诺贝尔文学奖曾准备颁发给他,但未能如愿。原因何在呢? 原来托尔斯泰在1906年9月25日给他的朋友、芬兰作家埃尔涅菲尔特写了一封信,谈了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信中称:“首先,别让人知道我给您写信。我的请求是:比留科夫告诉我,据柯尼的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俄国文坛泰斗托尔斯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和研究孔子、墨子、老子和中国的佛经,与中国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交往以及托翁的教育思想、勿以暴力抗慈、道德上自我完善和博爱等思想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荣华 《教育》2011,(33):51-52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委实让时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狂傲奇才。他的狂傲有一个巨大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3.
名人的征兆     
中国人几千年来有一个大传说,人人都信。这个传说就是,凡是有点名儿的人物,他妈妈生他的时候,都不简单。所谓不简单,是他妈妈生他的时候,他的家人总要碰到些怪事,或是看到些怪光,或是听到些怪声怪调,或是做些怪梦……总之非常那个。你若不服气,请看下面的一些传说:老子——传说他老先生出生的时候,是骑着一头白鹿到妈妈肚里的。  相似文献   

14.
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结束后,中国政府邀请俄国政府派一批军官到中国学习汉语。有人建议列夫·托尔斯泰前往中国,当时他拒绝了,但在后来,他后悔不已,几次提到此事。托尔斯泰对中国的兴趣分为三个阶段。1878年至1886年,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首先是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兴趣。1893年至1896年,他加强了对中国哲学遗产的研究。20世纪初,托尔斯泰从事宣传和普及中国哲学思想的工作。1862年托尔斯泰写了一篇名为《教育的定义和进步》的文章,谴责了欧洲文明在中国传播中的不良行为。托尔斯泰最有名的…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一生致力于东学西渐并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作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向外国翻译中国儒家经典的先驱,并在西方读者群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本文尝试着分析辜《论语》翻译的特色,并从主、客观方面来探讨呈现出这种翻译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日本占据台湾50年,为推行其统治之策,日本在台湾社会特意扶植了一批“亲日台人”,其中,辜显荣最具代表性。他不仅在日本侵台当初,就充当日本侵台军队的“带路人”,而且在其后的生涯中,始终积极为台湾总督府“治理”台湾出谋划策。辜显荣为日本可谓“竭尽全力”,他通过与中国上层政治人物的一系列面谈及信函联系等方式,竭力诱惑这些人物“臣服日本”,永远充当日本的附属国。从辜显荣的部分信函可以看出,辜显荣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大陆“呕心沥血”,凸现出中日近代关系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因古怪保守而不见容于时人的辜鸿铭,通晓西学,精通多国文字,生平的英文著书,鼓吹儒家文化的价值,维护传统中国的尊严,抨击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其著作曾在西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托尔斯泰曾与之通信,泰戈尔曾与之合影,毛姆曾专程拜访他,罗曼·罗兰说他“在西方是很有名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翻译的古诗《赠卫八处土》,或许,能领略到中西文化的些许差异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的大学者,他在国外声名显赫与在国内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跟他的立足点,阐述方式有关,他是以西方视角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他对中国儒家学说的信仰和宣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执着,使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非一直以为的守旧主义者。对他的认识有待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蒙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很多人给我提一个问题:现在大学课程要学英文.一些学生的中文水平越来越低,可还把精力用在英语上。对此我又信又不信,信是因为中文的报纸、刊物、书籍错别字一大堆,令人生气。可是另一方面.我会想起那些历史上双语、多语的人物。外语学得好,你能有辜鸿铭学得好吗?他的中文怎么样?谁敢说比辜鸿铭的中文好呢?你外语学得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怪杰,他虽然与美国新人文主义倡导者白璧德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思想观念却与之多有契合,尤其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辜鸿铭论述的话题相当广泛,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军事,但所有这些话题都可能在他的阐论中归趣于道德,道德教化是辜鸿铭成了他言论的一个核心,面对现代潮流强调传统道德教化成了他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一个可靠的联结点。他乐于从道德出发思考政治,言说政治,而且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也是以道德判断代替并干扰政治判断,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偏差甚至显得极为乖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