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坚、白、石的问题,分析了公孙龙关于人的感官与感知对象的关系,感官自身的局限,以及感官与“神”的关系等问题,反映了战国末期,思想家对认知问题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缘 起 近几年来,有不少古典名著今译问世,史学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哲学如《周易》、《老子》、《庄子》、《论语》等,译者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这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确实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不过,依我的经验,有的古典作品,如《史记》之类,不易接近原作的人,通过译文,十九可以领会。因为这类作品,用“辩同实而殊号”(郭璞《尔雅序》)的训诂方法,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哲学作品的阅读问题,往往不是单靠名物训诂就能解决的。例如《老子》开篇的几句:  相似文献   

3.
古今说《甘棠》诗者皆围绕“召伯听断甘棠下”,“敬其人爱其树”的主题。树木崇拜是世界上各民族都存有的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周人也有树木崇拜,《风》、《雅》、《颂》中多有树木形象,即与树崇拜的遗俗有关。甘棠非社树,召伯非社主,召南地的人们认为召伯亡魂栖居于甘棠树,并通过甘棠树往来于天地之间。召南地的人们关怀召伯亡魂,故有“勿剪”、“勿伐”、“勿败”、“勿拜”甘棠树的禁忌,故有《甘棠》诗的产生并传颂于后世。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子·指物论》回答了“名”何以能指“实”,“物”何以能实现。“指”为“意之所趋”,即意识的意向性,“物”则是在意识中显现为实在的“物”。 《指物论》的宗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为:一切显现为实在的物都是意识意向性所指的对象,而意向所指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精神活动的意向自身。 语言的指称性产生于意识的意向,所生,所以“名不为指”。“物”是意向的对象,但意向的对象不限于显现为存在的物,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6.
一《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虽然不全是吴敬梓,但却投进了他的身影.吴敬梓是企图借杜少卿去表达他的抑郁、他的感慨和他的爱爱仇仇的.吴敬梓出身于达官显宦家庭.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方嶟《文木山房集序》).吴敬梓自己也说过:"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过.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夸马粪.绿野堂开,青云路近" (《文木山房集·移家赋》).祖辈吴晟是进士,吴昺是榜眼,当时都很有文名.王文曾诗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兰台家世千秋重,艺苑文  相似文献   

7.
《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独具特色的名篇。它以简朴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引起《诗》家的关注。诗三章,章四句。全文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似文献   

8.
关于<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前人已作过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在充分肯定其重要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异议.因此,本文重新对<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进行了考察分类,并试着揭示古人为树木命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一章。该章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它分析注释的文章也很多。但对其中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注释,分析,笔者不敢苟同。今不揣浅陋,冒昧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求教于师长与同志。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子》主旨不在于逻辑理性,它表达的是个体的自觉意识。其中《白马论》和《坚白论》着重于感性自觉,《名实论》和《指物论》着重于理性自觉,《通变论》则是对感性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与儒法《墨经》的分歧乃个体自觉精神与社会功利主义、逻辑理性主义的矛盾。它是前封建文化的产物,必然不合封建文化“类别——整合”的要求,但在后封建时代有新的意义。在康德、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脉路  相似文献   

11.
论《公孙龙子》思想体系的结构林恒森黑格尔在谈到古代希腊的诡辩派时这样说过,诡辩家的思想“对积极的内容和思想本身进行比较,溶解以前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把内容分解,另一方面地把这些个别性、这些特殊的观点和方面孤立起来,把它们单独地紧紧地抓住不放。”①...  相似文献   

12.
一、“旅人先笑后号咷”辩“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於易,凶。”这是《周易》《旅》卦中的一段解说词(《旅》上九、爻辞)。易卦一般分阴卦与阳卦,“上九”系第六,属阴卦。孔颖达的解释《疏》说:“最居於上,如鸟之巢。以旅处上,必见倾夺如鸟巢之被焚,故曰:鸟焚其巢也。客得上位,所以先笑;凶害必至,故后号咷。众所同嫉,丧其稼穡之资,理在不难。故曰丧牛于易;物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故曰凶也。”这种解释,不仅是牵强附会,还夹杂着一些错误,现今已经没有人袭用了,但是,许多今人理解这一卦时,仍脱不出这框框。  相似文献   

13.
据《史记·屈原列传》,知《怀沙》为诗人的绝笔(“怀沙”不必解释为“怀石”,而《惜往日》显系伪作)。《怀沙》  相似文献   

14.
15.
一、《诗》赋比兴旧说《周礼·春官·太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比兴虽然没有明确地同《诗经》联系在一起,却开始与风雅颂并称。春秋战围的古籍里,谈《诗》只有讲到风雅颂的,几乎没有人同时谈到赋比兴。就是在  相似文献   

16.
《广雅·释诂》内盛丰富,比较难读。本文以简驭繁,从同义情况的角度入手,对《释诂》作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 《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8.
《原野》被认作现实主义的或“现实主义融合表现主义”的剧作 ,是该剧研究讲不透的原因。《原野》中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因素 ,是一部兼有四种创作方法因素的浪漫主义剧作。《原野》是曹禺剧作中艺术探索最放手大胆 ,关于人类思想的表露最清晰直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踏缠”一作“达缠”,音义皆同.指处事不干脆、说话罗嗦.有时为加强语气,叠声作“缠缠踏踏”或“达达缠缠”.“缠达”原为南宋词曲中术语.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唱套曲的名目甚多。有“下影带”、“散叫”“唱赚”等等.“唱赚”系从叫卖吆喝声中演变而来,其尾声持你“缠令”,末了有两句循环反复的曲调,名曰“缠达”.因内容单一,多次唱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秦汉之间的语言学巨著《尔雅》,往往把一些意义相同、相近的词列在一组,用另一个词来解释,这在《释诂》、《释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当时还没有关于同义关系的术语理论,但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现象,而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同义原则的认识。一、《释诂》、《释言》中的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