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健美操运动在大学校园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对大学生而言,健美操运动的挑战难度较高,学习健美操的过程是增进大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健美操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期望能为广大大学生和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经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自信心,培养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教学案例1.单元教学目标(l)运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使其能主动参与到健美操的学练过程中。(2)运动技能:初步了解健美操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参加健美操运动进行减肥的人越来越多。但健美操运动是否能减肥,以及减肥的效果等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本研究就此问题,运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研究。以运动者的实例确认了健美操可以减肥。同时也探讨了健美操运动减肥的适宜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及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减肥方法的效果性,开展了健美操运动对青年肥胖女性体成分及血脂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所征集到的60名青年肥胖女性受试者按照每30人一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进行16周的健美操运动干预,观察运动前后体成分及血脂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发现,体脂百分比、体脂含量下降,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升高,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实验前后的比较、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均表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健美操运动能促进肥胖人群的体脂分解代谢,对改善形体特征有积极作用;健美操运动能调整青年肥胖女性血脂水平,改善血脂成分;鉴于健美操运动对于肥胖人群的显著治疗作用,建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积极推广、普及大众健美操这一闲暇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健美操(Aerobics)意为“有氧运动”.它起源于生活及人们对人体健美的追求.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运动.以徒手或持器械进行有氧运动为基础,运动中体现出健、力、美的特征.健美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健身健美操,分为有氧健身操、热身操、踏板操、搏击操、哑铃操、街舞等;另一类是竞技健美操,有单人(男单、女单)、混合双人,3人或6人等.  相似文献   

6.
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和与之相匹配的编排带来重大变革.本研究通过对2009-2012年的国际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了新规则的主要变化,并通过这些主要变化来探讨未来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以期能对我国的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健美操运动对高校女生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菁 《体育科技》2004,25(2):55-57
健美操属有氧运动 ,是深受高校女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运动能有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增强心血管、呼吸、神经、人体运动等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女生保持健美的体型、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对人的体质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陈雅娟 《体育世界》2014,(8):135-13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健身健美操运动已然成为了多数人健身锻炼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合理营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关于健身健美操运动项目合理营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总结了健身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及其能量代谢的特点,探讨了健身健美操运动项目对营养的要求和营养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及参与动机。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是明确的,能充分认识到健美操运动的锻炼价值;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课的需求,向着更高的精神层次发展,增强体质,健美体形是她们的首要的期望;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有正确的认识,但锻炼的热情不高。  相似文献   

10.
影响健美操技术水平的若干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发展,健美操这一新兴的体育项目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如何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多年参加健美操教学、训练和全国大赛裁判工作的实践,对影响技术水平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对提高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水平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场馆作为人类参与体育的场所,其最终的作用应该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虽然在修建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种种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但只要人们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加以解决,就可以使体育场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2.
坚持人民主体性是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人民主体性具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种内涵,从权利维度、实践维度和创造维度对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维度考量,提出了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中落实人民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建议,包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为国争光为民谋福;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元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体育文化生活;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华中师大公共体育课试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结论是体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也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创造性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能,起到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该文通过对通化市人们的运动情况进行访问调查,针对大家对羽毛球的喜爱、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在通化市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体育运动的发展愿景,为今后通化市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缪建东 《体育与科学》2011,32(2):103-106
"生活体育"认为体育源于生活,故应扎根生活、服务生活、引领生活。主张让体育走进生活,惠及民众,促进民众更健康、更有力量、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生活体育"的内涵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创新生活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生活体育"落实于社区,可以很好地关注大众生活,增强居民体质,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从而进一步建构和谐社会。在社区中开展"生活体育"的建议是:加大政府对社区体育的投入,推动公共体育均等化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建构有特色的社区生活体育文化;整合利用社区相关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活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体育事业服务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是新时期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以及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是体育事业“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小康社会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总量增加,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群众体育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活动形式更具多样化;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应“基本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简要描述了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及历史成就,对体育事业服务小康社会人民生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竞技运动与体育所追求目的不同和人们对它们的混淆认识,导致竞技运动在作为体育手段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挑战,于是体育运动便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内容之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体育理论工作者所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着重分析了目前影响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变人们的体育观念、加强社区体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作为文化现象,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文化目标之中。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对我们正确认识体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定位,深化体育事业的改革,协调“两个战略”的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运动成绩极限与非极限的矛盾。体育运动的超越性承认人在体育运动中的有限性,在给人们带来鼓舞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科学地体现并处理好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能够发挥体育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特性,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