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重点大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身份和利益固化、重复交叉建设、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重点不突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借鉴比较优势理论,重点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既要合理利用政府倾斜政策和既有资源禀赋,以形成外生比较优势,更要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学校内部治理,推进组织变革,培育优势特色学科,以形成内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全国重点高校到"211""985"工程建设,再从"211""985"工程建设等转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道路,不能沿袭西方的建设标准,而要依据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居于国际学术前沿,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又要立足国情,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强有力保障。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关系治理系统,同时也是复合共同体、参与共同体和卓越共同体,它的教育诉求表现为:以权力为尊重服务、以合作开拓视野、以教师领导角色提升治理能力、以教学质量创建卓越文化。构建治理共同体需要整体性思维、制定战略规划、达成质量保证的共识、培育自治共治意识和形成平衡机制。治理共同体是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理念与行动。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大学以知识生产撬动大学的四大基本功能,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新时代“双一流”大学知识生产转向了模式III,走出“象牙塔”进入产业界和公民社会,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化。但“双一流”大学在实现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辐射面积不够宽、互动机制不通畅、供给质量不匹配等现实问题。因此,面对产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优化知识生产机制、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更需要内外联动、变革产教融合机制、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多维保障。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面向世纪中叶实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有一流的功能体系以及一流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在大学战略管理,要进行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用战略引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学科的省际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的省际分布明显不均衡。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政策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区位历史因素等。提升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省施策,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和人才引进力度,助力高校发展水平跃升;三是采取分类评价策略,引入市场机制,激发高校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7.
刘虎  白莽 《江苏高教》2020,(3):82-85
中国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从制度、效能、文化、技术四个维度上看,与"双一流"建设需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双一流"建设中应高度重视一流的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校内部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一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效能;挖掘校本文化和职业精神,加强管理文化建设;改革管理手段和技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荣 《江苏高教》2020,(11):104-108
文章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探究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国际顶尖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文章认为,通过诸如学校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实施全程全员全覆盖的思政课程体系、科学研究突出国家贡献、校园文化讲述英雄故事等途径,能够促使高校有效履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双一流”大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现有对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限于强调大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淡化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提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解决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实践困境,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采用概念结构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研究阐释,即其本质是“双一流”大学自身特有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体现的综合素质,是在建设周期预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的情况下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度量;其维度包括“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形态、学术形态、服务形态、文化形态和国际形态;其指标包括多样度、开放度、包容度和优势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1.
分配正义是基于正义的立场和视角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伦理反思和价值追问,其核心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嬗变的,人们对分配正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视野和价值立场。在当代中国,实践分配正义需遵循三个原则,即满足基本经济需求的"平等原则"、按劳分配的"应得原则"和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同时要警惕"粗陋的共产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分配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创新就是在教育领域创造新思想、新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活动,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的教育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教学创新、环境创新和投资创新。山西财经大学在教育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4.
依靠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洛杉矶学派的努力,西方教育学界在应对媒体文化挑战时已推出了三种理论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不仅如此,西方教育学者还通过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体系开拓了合理有效的实践路径,使媒体文化教育的理论建构首先服务于塑造优秀的媒体文化教师。面对媒体文化的强大影响及国内中小学远未成熟的媒体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学者同样能发展出进步主义的媒体文化研究和媒体文化教育学,并将它纳入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教育观念进步、媒体文化研究能力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管理效益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从现有的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研究入手,着重进行概念的分析和比较,提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评价标准的三元结构,从而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效益的现状提出相关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开展院校研究,以提升办学水平.在机构设置、研究主体、激励机制及成果展现等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使院校研究能够助推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循证教育改革肇始于西方医学,业已成为全球前沿的改革思潮。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改革范式,它是指在教育改革中围绕教育问题,基于最佳的研究证据,实现教育决策和实践的科学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与形成、发展与完善、深化与拓展三个阶段。然而,在循证教育改革中,过分注重证据至上与实证测量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致使教育改革陷入统计主义的窠臼中,割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此,加强教育改革问题与方法的适切性,构建共融共生的研究方法体系以及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循证教育改革有效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其综合素质。研究性教学的特征表现为: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角色定位的指导性、教学活动参与的全员性、活动价值体现的过程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知识获得的体验性、学生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努力寻找研究性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使研究性教学真正在高校课堂里扎根。  相似文献   

20.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育人的具体场所,只有将幸福的感受从理念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予以渗透,才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品质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教化体验中获得发展,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追求精神的卓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