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第二课堂励志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励志教育对个体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高校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励志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从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内涵入手,阐述了高校第二课堂中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高校第二课堂励志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全新挑战.第二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爱国主义教育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状况看,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协同性、制度性、价值性、可视性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新时期,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要进一步发挥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完...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合第二课堂发展现状,探究第二课堂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民富国强等具有重要意义。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理论和政策的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在劳动教育视域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构建可从优化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健全记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第二课堂工作机制、提升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力水平等方面开展,从而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大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机理。首先,阐明创新创业的实质与第二课堂的价值,论述理清两者的现实联系;其次,通过演化博弈模型科学分析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演化趋势、规律和影响机理;最后,根据理论模型针对学校第二课堂构建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找准契合点并提出措施建议。研究发现,科学降低高校建设第二课堂的成本,增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价值和第二课堂的社会认同度,以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第二课堂构建的协同效用,均可以促进高校支持第二课堂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为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滋养,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鲜活教材。当今时代全媒体快速发展,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传播渠道欠缺等。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不仅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更要提高媒体资源与平台的兼容性,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形成长效机制,借助红色资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深化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和深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从原则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研究,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有利于”阐释加快构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依据问卷调查数据,探析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形式内容、实施内容方面探索构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路径,在加快构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中应注意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全面覆盖与重点建设、实施保障与课堂成效的关系,促进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发挥出应有的魅力、取得真正实效。  相似文献   

9.
第二课堂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之一.高校的教学由于受标准课时的限制,学生有较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把自由时间充分利用到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上来,本文构建了一个“4414”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提出了第二课堂的运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第二课堂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应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将第二课堂作为独立大课堂来建设,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一直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的,而忽视了它的伦理道德功能和意蕴。从伦理道德体系的角度考察社会保障,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它的伦理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去挖掘心中的道德资源,真正做到以一种伦理道德的思想去关怀弱者,以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去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与湘军在兴起之初 ,都曾发布过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动员口号的檄文 ,力图抨击对方致命的失误之处 ,以夺取政治舆论上的优势地位。檄文也显露出各自据有的政治优势和难以克服的缺陷 ,但湘军终因在政治动员口号和策略上略胜一筹而逐渐获得优势 ,太平天国由于口号上的失误而逐步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时,阐明了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揭示了人心向背与执政兴衰的内在联系。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一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和政权兴衰的重要因素,执政兴衰与人心向背之间是以政党和政权是否代表人民利益为…  相似文献   

15.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校园网都会经历网络平台的改版升级,同样是改版升级,所花的资金和改版升级后的效果并非完全一致。要使网络平台改版升级后的性价比高,就必须根据用户新的需求、当前新的技术、资金情况,以及对新老平台的比较分析后,提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版升级方案,达到整个系统均衡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与遵纪守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陷入误区,出现偏向。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在解放思想中强化法纪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高防腐拒变能力,走出为政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