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将法院的立案模式由立案审查制转变为立案登记制。但立案登记制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立案难”的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要追求对诉权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兼顾司法效率。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立案制度的规定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两者的平衡。为此应当改进我国现行的立案制度,区分起诉的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并在当下法治初级阶段对基于管控理念的立案制度进行辩论主义初步改造,从而更好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节约司法资源。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法治发达阶段之后将起诉的实质要件后置,即将实体判决要件的审理纳入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之中,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并行式审理构造”。逐步通过改革在保障诉权与兼顾效率两种目标之间尽量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案件管辖权的认定离不开起诉受理程序对起诉要件的审查。通过分析裁判文书网有关H省法院的77份裁定书,发现立案登记制下国内法院起诉受理程序机制性缺失是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认定错误的关键原因,且主要体现在起诉受理程序的功能定位不明晰、"过滤"功能弱化以及涉外案件特别起诉受理程序失位。应该从程序功能和结构优化的角度,通过构建"诉状与特殊诉讼要件审查并重"模式并着重审查管辖权要件来完善涉外民商事案件起诉受理程序,以期有效破解案件管辖权认定错误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实施三年有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诉讼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案难"问题。但是,其存在起诉要件的文本逻辑失范、立案审查标准不明确、滥用起诉权行为的防范缺失的现实困境,现行制度仍然无法摆脱行政纠纷立案受理过程中实质审查的窠臼。对此,需要探寻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以实现起诉要件的低阶化回归,从正当化改造的可行路径推动立案登记制的规范运行,并构建相对集中审查机制和规制滥用诉权,释放立案登记制度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程序保障与司法为民作为立案登记制度的价值追求必须在法院的立案工作中得到贯彻,但当前该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实践层面,均与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为此必须推进对现行立案制度的改革,在《民事诉讼法》中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规范性指引,以起诉要件为民事立案的标准,落实检察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当事人诉权与法院审判权价值取向及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衔接等关联问题也必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彻底解决"立案难"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设立了立案登记制度后,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呼声很高的"立案难"问题大有裨益。但应明确的是立案登记制并非是专属于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对于刑事案件受理后如何审查、登记,尤其是刑民交织的自诉案件如何进行管理也有一定的适用性。立案登记制的改革为完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明确目前我国预审程序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刑事预审制度设置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预审程序。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是破解“立案难”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由于《行政诉讼法》整体法条设计未体现立案登记制的本质与内核,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加以实质审查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存在审查程序明晰不够、起诉条件界定不清、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与不足。通过对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实质意涵和构建模式的考察,提出了细化立案登记制审查程序、限定行政诉讼起诉条件范围和健全立案登记制保障机制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历经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跨域立案诉讼服务已于2021年正式实现四级法院全覆盖。在为当事人起诉带来就近便利的同时,跨域立案诉讼服务的落地也带来了对传统诉讼法理的冲击,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涉及的若干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应合理阐释协作法院分割受诉法院管辖权的表象,将协作法院对当事人身份的核实以及不接收各类涉嫌危害国家案件的起诉材料定位为确保使用服务的主体适格以及目的正当,排除协作法院对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的审查,从而使管辖法院完整保有其享有的管辖权。考虑到协作法院在推送起诉材料时可能存在迟延,为避免原告的“前诉”因不可归责于其自身的原因变“后诉”而被作为重复起诉加以规制,应将其向协作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时视为向管辖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时,并赋予其被管辖法院优先立案的机会。同理,并基于诉讼时效制度确立的目的,也应将原告向协作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时明确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时点。  相似文献   

8.
张语童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2):51-58,68
立案登记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简化立案环节的审查、降低立案门槛,但是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已经偏离了这一核心价值,在原告资格审查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立案审查"色彩.保护规范理论的引入顺应了法治发展的潮流,但由于此理论在原告资格的利害关系判断上较以往标准更具复杂性,因而径直引入可能导致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在操作上更加繁琐,既进一步背离...  相似文献   

9.
立案登记作为启动司法救济程序的第一道程序,对当事人的诉权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的立案登记制度自2015年5月1日实施后,问题颇多,如立案登记制度中立案和登记的问题,案件登记后是否就能直接进入审判程序,先登记后立案和先立案后登记有何本质区别,诉案和审案是否是一回事,法院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审查什么。笔者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前沿问题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10.
立案登记制是一种案件受理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毋庸置疑,它在保障当事人诉权,化解"立案难"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在运行过程中也极易陷入诉讼爆炸、滥用诉权等困境。因此,立案登记制要想充分发挥提升司法效益的作用,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进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细化流程,坚持司法为民;加强法治宣传,引导理性诉讼;加强内外监督,强化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