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中国影业蓬勃发展,优秀影片层出不穷,但是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电影更受观众追捧,所以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源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他的影片中便运用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造型设计上,使得拍摄出的电影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和民俗风情。本文将立足于张艺谋导演对电影造型风格上的独特理解与设计,分别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服饰美学与建筑美学、婚礼与葬礼造型上的习俗文化。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分析电影中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同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在造型上进行大胆创新,使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李云平 《视听》2022,(3):95-98
近年来,优秀的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形成有意识吸收和移植传统绘画意象元素与视觉特征的创作趋势,其中,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美学形态的传承与转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数字电影时代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通过对"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和"形神兼备"的气韵美的深入发掘,在电影的观看规则与空间形态下保留了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运笔意味,在动画语言的叙...  相似文献   

4.
朱鑫蕾 《新闻世界》2011,(7):226-227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霍建起用散文诗化的镜头语言、细腻舒缓的情感和充满温情的主题基调,为观众营造一个唯美的电影世界。基于"同化顺应"理论的艺术创作心理定势决定了霍建起电影的创作风格,面对商业片占主流的中国电影市场,他勇于坚持自我,不为商业利益所动,拍摄出《那山、那狗、那人》、《生活秀》、《暖》等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电影的空间构图美学以及发展演变历史,从不完整的构图形态、大色块的环境构图到呆照式构图、全景式构图,又到小景别构图和摇晃镜头,再到符号图案、大型化和规模化和非自然形态空间,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电影空间构图的人文化和社会化性质,既是导演观察社会和美学的一种行为方式,更是导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像体现。  相似文献   

6.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经典力作《霸王别姬》曾斩获了包括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等多个世界级电影大奖。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除了编剧的精湛、题材的新颖、演员的出神入化、画面的精致之外,更多让人们关注到的是这部电影中戏曲美学和电影美学结合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到中年才初登历史舞台的第四代导演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一曲曲忧伤动人的青春恋歌。紧随第四代出现的第五代导演虽然要年轻得多,却很少将两性关系当作书写爱情的场所。到了九十年代,家庭伦理开始在第五代电影中得到突显。世纪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爱情开始主宰第五代对两性关系的书写。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第五代电影中两性关系的表现,从一个侧面探索第五代后期电影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影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更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在各种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不仅为中国电影赢得了空前的关注与荣誉,也加快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