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探讨性和道德这两个因素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妓女曾经是都市想象的焦点。对某些“无法表现”的人物(即名声不好、命运不好的妓女)的公众表现,为电影制作者开辟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空间,如精英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观往往遭到大众及时行乐或窥淫倾向的挑战。以当下的中国电影为参照,文章指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电影对妓女的表现,在经历了从20世纪20-40年代对街头妓女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对高级妓女风花雪月生活的再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郜鑫鑫 《新闻世界》2014,(5):234-23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5.
起自中国近代20世纪20年代的"要素说",在50年代由刘国钧先生进一步总结概括出了"五要素"说,在随后的20世纪后期,要素说在中国图书馆学界受到冷落,但是却在国外和中国其他领域得到发展。在90年代末由徐引篪、霍国庆对其创新而成为中国图书馆学领域中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21世纪初,"要素"的研究方法已被用来对图书馆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一批话剧作品和小说作品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处于起步和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从这里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鹏 《出版广角》2017,(24):73-7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唯美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20世纪20年代,但杜宇、史东山、汪煦昌、田汉等人的电影创作就曾经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唯美主义的理念在刘呐鸥、黄嘉谟等人提倡的“软性电影”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上海电影的繁荣造就了视觉文化的发达,同时也为唯美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产生了农民工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认同危机。"农民工"进入电影,进而成为主人公,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外在线索可寻,但是"农民工"被影像化的内在过程和方式却较为复杂:先锋的策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需求,甚至是商业利润的考虑都渗入其中,这使得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发生了有意思的流变,并且在诸如创作者和农民工的关系、作品中人与人相处而呈现出来的底层社会的道德问题、底层影像与观众及真实社会底层受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陷入某种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9.
张湾 《新闻世界》2011,(10):148-149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童星。电影童星生产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潮军在明星影片公司和新人影片公司的家庭伦理片及武侠片中扮演的一系列角色,见证了当时中国电影童星生产的类型化发展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11.
欧洲影视文化历史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其三次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迅速,诞生了许多具有较高审美艺术和较好票房成绩的优秀影片.文章以欧洲两次电影运动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为代表,分析对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探寻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为当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童星。电影童星生产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潮军在明星影片公司和新人影片公司的家庭伦理片及武侠片中扮演的一系列角色,见证了当时中国电影童星生产的类型化发展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2):15-22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影业发达,电影批评逐渐在天津盛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电影自然成批评焦点。与上海不同,天津美国电影批评展现出由道德批评向社会批评,再向艺术批评的变迁历程。这与近代天津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及社会文化特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十字街头》与1937年所有的新市民电影一样,既有左翼电影元素的片段式借用,又有国防电影的时代精神点缀。相对特殊的一点在于,由于编导的个人原因,左翼电影转型痕迹相当浓重。以往对影片"生动明朗"和喜剧化的艺术表现风格的论断,其实已经触摸到了新市民电影典型套路的软肋:以世俗的爱情和喜剧化处理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实处境,却成功地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即"蚁族"的历史性存在显影定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主动响应社会发展潮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大批左翼电影人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以左翼电影文化为主体,开创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左翼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对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方杂志》的办刊宗旨随时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包括创刊初期的"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到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为舆论的顾问者"和20年代后期的"成为中国人公有的读物",再到30年代"求中国智识者的新生",最后到抗战期间"发扬文化传播学术"。在这一长达45年的演变过程中,《东方杂志》紧扣时代的脉搏并结合编者作者同人的思想旨趣,致力于记录时代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无论在文化建设上还是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其意义都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9.
八十多年后才被研究者们看到的《海角诗人》再次证明,在20世纪20年代,即使是完全出自新知识分子之手的新电影,也只能归于当时的主流电影——旧市民电影:即题材与主题不出恋爱婚姻的范畴,表现模式和市场卖点局限于才子佳人。同时,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心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对旧市民电影不无渗透,并且成为后者影像化的市场通俗消费。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安阳婴儿》的主题和表达都具备颠覆性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就电影而言,它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不无悲悯地表现当代城市底层社会中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成员即下岗工人和性工作者的世俗生活。而影片的对话性镜头和电影人物语言的历史性改观,又意味着第六代导演对权力话语体系的集体出逃和全面翻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