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华影业公司于1937年1月公映的《联华交响曲》,既是公司历史上仅有的一部集锦片,也是左翼电影余绪和新兴的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除费穆编导的《春闺断梦——无言之剧》极为出色外,其他短片大多乏善可陈。这意味着失去了黎民伟和罗明佑的联华影业不仅从此失去了在艺术创新上的活力,也预示着"联华"此后将转向并加入更加主流和商业化的新市民电影的生产大潮。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主流国产电影制作,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左翼电影传统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内在影响,因此,新市民电影在继续有条件地选取借助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同时,始终注重并大力开发使用从旧市民电影继承而来的主题和题材资源,并在及时吸收时尚元素的基础上,彰显和扩大其世俗品位与和艺术趣味的追求和影响,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喜剧片《如此繁华》就是这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蔡楚生编导的《王老五》(王次龙、蓝苹主演)既不是国防电影,也不是左翼电影,而是属于新(兴)电影(运动)的新市民电影。新市民电影一般会在对社会现实采取相对温和的批判立场的同时,积极采取新技术主义的制片路线,即一方面强化和大比例地配置歌舞元素,另一方面,注重和强调影片的喜剧色彩,承接性地发展旧市民电影固有的艺术特征,并以此作为市场营销的主导方针。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惊悚影片和中国有声电影史上的第三部高票房影片,无论它具有怎样的恐怖特色,也不论它曾获得怎样的历史评价,在我看来,《夜半歌声》既不属于左翼电影,也不具备国防电影的属性,它只是一部新市民电影:将极具市场卖点的歌舞场景与惊悚元素结合在一个传统的三角模式当中,引领着新市民电影在1937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1932年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形态。因此,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既是旧市民电影晚期的代表,又是即将到来的新电影的雏形。以《恋爱与义务》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的模式化表达范式与伦理的世俗化图解,合乎旧市民电影的传统性、伦理性、教化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为以后的新的电影形态如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尤其是新民族主义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法理、道德和艺术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受产业化冲击,近年来中国电影越发呈现出重市场、重娱乐、重技术的趋势,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表述由此被淡化乃至误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广泛的受众基础,既是中国电影理应承担的责任,又是其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要在电影艺术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与重构,精彩的故事创意和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编剧、导演便成为首要因素,同时要注重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对接和文化精神与艺术语言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意义上讲,"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又反映了经济基础物质成果中凝聚的精神价值".①  相似文献   

8.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个生长在广袤黄土地上的龙的传人,自幼耳濡目染,在意识和行为上自然会打上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然而较起真来,面对发展了数千年的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领略其几分真谛?值得庆幸的是,我生活工作在高等学府之内.时常会有造诣不凡的朋友为我系统地或片段地释疑解惑,历史文化学者董广杰便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中华大典·哲学典》(以下简称《哲学典》)包括:《儒家分典》(共七册),《诸子百家分典》(共三册),《佛道诸教分典》(共六册),计3200万字。《哲学典》,是《中华大典》24个典中第一个完全出齐的典,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张业安  吴坚 《编辑学报》2018,30(6):632-635
基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稿件外流、整体学术水平亟待提升的现实背景,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栏目为例,探讨通过民族特色栏目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栏目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依托专家、专题支撑,推进新媒体、多语种出版的办栏策略,为中文科技期刊依托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品牌,通过特色栏目“窗口”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央视《百家讲坛》可谓“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社会中,异性在公众场合获取他所中意对象的性信息非常之少,相应的信息传达也相对困难,因此就不得不增加叙述篇幅,进而导致节奏缓慢。换言之,《银汉双星》1中拖沓的情节发展、非常缓慢地释放性信息的节奏,只适合于传统社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现实环境,更与传统社会和传统审美趣味合拍。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旧市民电影积极尝试将新观念和新意识带入到电影制作当中,电影语言在逐渐成熟,它从原来纯粹的旧文艺或者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开始向发展出自己的表现风格和话语系统努力。这个逐渐建立、完善的过程贯穿整个20年代并在3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市民电影不仅是先后出现于1932年的左翼电影和1933年新市民电影的孕育母体,而且还是3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高峰进而与世界文艺同步接轨的一个积累期和准备期。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11日晚,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二胡协会等单位联合,在杭州音乐厅举办了《吴红非二胡演奏会》。在音乐会上,吴红非教授以八首作品深深打动了听众。这场音乐会也是浙江传媒学院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对吴红非教授二胡演奏艺术的研讨会于演奏会的第二天上午在浙江省文联举行,  相似文献   

14.
何海涛 《大观周刊》2010,(41):23-2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盛楠 《新闻窗》2014,(2):41-43
王全安团队精工细作了7年将民族史诗般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银幕,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却饱受争议,褒贬不一。白鹿和朱先生这两个核心意向的缺失,让对《白鹿原》饱含期待的读者慨叹《白鹿原》丢了核心和灵魂,观众也并不为田小娥的大篇幅情感戏而买单。  相似文献   

16.
江西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名,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绮丽的湖光山色留下过多少赞美的诗文,淳朴的民风民情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少仁人志士、俊才英杰.改革开放的大潮成就了多少继往开来的业绩。为了全景式地展现江西的地域特色,开掘江西的文化宝藏,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2004年4月12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赣韵风情》栏目播出了大型系列广播节目《倾听江西》。  相似文献   

17.
陈雨璇 《东南传播》2016,(10):132-134
1931年至1937年是日本对华实行全面侵略的前奏,这段时期,近代报刊成了为大众提供舆论准备的中转站。《大公报》作为当时一份民办的爱国主义报纸,在宣扬抗战爱国主义和理性民族主义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使用议程设置理论从议题内容、议题属性、议程来源和读者的导向需求等方面,对1931年9-10月和1937年7-12月《大公报》所刊载的新闻、社评和读者论坛进行分析,以解读民国时期报纸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国家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淼 《视听》2022,(3):99-101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到真人版电影《Mulan》(2020),中国的木兰故事一直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拓宽全球市场的重要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曾引起热烈的反响,但真人版电影《Mulan》在我国上映后却备受诟病.分析两部影片的文本可知,二者在主要情节与叙事内核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皆是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素来就有民族“大熔炉”的别称。在近代的美国,其主流文化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文化为核心,加上清教精神因子的资产阶级白人文化。然而,印第安民族,这个创造了美洲最早文化的土著民族,在白人文化的强权下逐渐边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文化思潮日益高涨的时代,作为支撑中国民族魂的爱国精神是否还需提倡?在地球村即将出现的前夕,国人是否还需要爱国主义?这是许多学者长久深思并感到迷茫的问题。何为爱国?爱国的概念将如何界定?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困惑和引发激烈学术争论的焦点。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徐培均先生推出的力作《中华爱国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爱国主义的概念危机做出了明确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