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整体思维是《老子》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子》以“道”为枢纽,勾勒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化变动、相互耦联的整体画图,表达了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意蕴,从而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同一、万物贯通的融浑气质。一、《老子》整体思维的对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派生万物的总根。  相似文献   

2.
汉成帝时,严君平作《老子指归》13卷,以自己的人生解读老子,归纳与类推系其解读的主要方法,建立在直觉体悟基础之上;用否定的方式来达到肯定老子之道的目的,与道本身的特性相通。对严君平解读方法的考察,有助于理解道家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写出闻名于世的《道德经》,这多少与他独有的思维方式有关,故对此进行研究和总结,必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全文的粗略分析,发觉老子在观思道、天、地、万物、人运动规律的时候,主要运用了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其中辩证思维贯穿老子思维的始终,或者说在老子思维中主要以辩证思维为主线,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阐述其思想。这些比喻各有特点,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亦有很大不同,在大量比喻的背后是《老子》的典型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其特征是重了悟不重论证。比喻使《老子》文约义丰,言简意赅,却暗示有余,明晰不足。  相似文献   

5.
诗性思维是指人类早期观照事物存在和指称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文明对原始社会的跨越,人类已经超越了这种诗性思维的阶段,而具有了现代思维的能力。但诗性思维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诗性思维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具有本体意义的“道”的形象化描述;通过类比和归纳进行推理;比喻的运用;正言如反的话语方式以及否定句式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6.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中,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偏爱。倘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以自然说明人文的特点,并具体结合老子哲学观念构建的基本方式来考察,老子的这种偏爱自然的倾向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老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逆反思维与直觉思维是《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老子的逆反思维不仅化解了"说不可说"的困境,拓宽了人类语言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哲学的思辩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老子的直觉思维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同一,更重要的是存在论上的主客体相通,因而既有一般直觉思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偏爱,倘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以自然说明人文的特点,并具体结合老子哲学观念构建的基本方式来考察,老子的这种偏爱自然的倾向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老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韩非子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对其不两立思维方式的内容、性质、特点、不足、历史影响等进行探讨,并将它跟中国其他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典型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两立思维方式是一种刚性的思维方式,它与《周易》、《老子》等的活性的思维方式不同;它更接近西方典型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层面和现实的层面看,平王应该是楚平王,而非周平王;竹简<文子>早于各种传世本<老子>及<庄子>;兵家思想归依于道,问政实践填补了道家的空白;简本<文子>为今本<文子>洗了罪名,证实了简本<老子>中的"仁""义""礼"属于老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刘峻杉 《教育研究》2012,(8):127-135
老子教育思想过去很长时间在我国一直处于潜隐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老子教育思想才开始被教育学研究所发掘,并逐渐在教育学理论的本土建构方面展现出潜力。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共鸣,荣格、马斯洛、罗杰斯对老子思想的心理学挖掘,李约瑟对道家科学思想的独特看法,对于我国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从另外的视角给予了启示。在中西研究对比中凸显了既往研究结果的障碍与贯通、研究中情感因素的疏离与贴近等对研究进程所产生的不同效应。中西比较也启示我们,有必要寻求教育学立场的老子思想研究,以老子提倡的思维方法来突破成见和拓展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老子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行”视为“三宝”。“慈”即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俭”即俭朴、寡欲.反对奢靡,“不敢为天下先”即无为而无不为。“三宝”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廉政建设价值。挖掘“三宝”思想的廉政建设元素.为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15.
象形造字思维直接孕育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会意思维则造就了源于老庄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儒家多倾向象形思维,道家倾向会意思维,象形与会意思维互补运用,便造就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老子》中,无论是直接的宽容思想如“报怨以德”、“不责于人”,“受国之垢”、“辅万物”,还是间接提供的人性基础和思想发源,均给我们重新思考个体自主和整体有序的统一提供了独特启示:如何在彰显个体权利的同时又能相互认同、相互宽谅?诸多有权利的个体在共处一体时该如何保持整体稳定和公共秩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看到老子所具有的拓宽西方狭隘宽容理论的价值,而且还能拓展《老子》文本当今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玄等各种思想大融合时期。在"外儒家而内释老"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极其繁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将从其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们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不乏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探究。两人在战争观上有相同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教战““的思想;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就军事辩证思维、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兵道““思想。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三大圣哲人物:老聃、孔丘、孙武。老子开创了中国道家学派,孔子创建了中国儒家学派,孙子确立了中国兵家学派。在其后2 5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三大学派均显示了足以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单就兵学思想而论,孔子仅在其思想体系之一隅,展示了相应的兵学观点;老子虽多有论兵之说,但仍是一个不完整的兵学家;而孙子,则创建了足以主导、统贯中国兵学发展史的、无与伦比的兵学理论体系。———虽然如此,三圣各以其特有的魅力而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矛盾思维是老子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中一个基本的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但是将他们的矛盾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既有共同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