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在我的概念里,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电视里我非常期盼的那一面面古老的城墙,仅此而已。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城市已经失去了城的意味。没有了那坚实的石板城楼,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更加频繁地沟通。  相似文献   

2.
品一杯香茗,执一本好书,一缕悠然升腾的茶雾中,“一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忽闪在眼前,“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嘴角漾起微微笑意,思绪跨越时空缓缓地贴近她,那个溪边白色小塔下的女孩翠翠向我走来,低着头,踩着溪边青色的石,近了,溪水样清亮的眸子在我的低垂的头边闪过,牵住我垂着的瘦削的手指。指间触电似的流过一阵暖流霎时传遍全身,头脑间纷乱如麻的所有都被清凉凉的溪水悠悠地带走,脚步不由地跟随着她轻捷地跃上那只方头渡船,触目满眼是青山绿水,水静静地流淌,鱼儿若浮在空中轻盈地倏忽游动……  相似文献   

3.
对于《边城》的怀念源于我自私的个人回忆。那年冬天,刚打完雪仗的孩子们,意犹未尽地回到教室任我带领他们神游湘西…。作为一群少不更事的高中生,我们究竟读懂了边城多少山水人情?我不得而知。站在三尺讲台上,当时那点小小的自豪感,混杂着欣喜,伤感与困惑,也如同茶峒的细雨般,织成一片烟,看不清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公认沈从文的《边城》有牧歌般的田园诗风格,在诗意性的话语和简约的叙述中,作品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用沈从文的话说,就是“美丽总是愁人的”,而这种“淡淡的忧伤”是和沈从文的“寂寞”分不开的,这种寂寞来自“另一种情感的堆积”,还来自作家在文坛的孤独寂寞,也来自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武国霞 《甘肃教育》2006,(8B):23-2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  相似文献   

6.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西秀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湘西人像印在了脑海中,久久地感动着自己。后来又读了凌宇的《沈从文传》,体会到沈从文对湘西文化反思之后所产生的对民族遭遇的悲悯之情和对重塑民族品格的热切希望。受此启发,笔者从《沈从文传》中选录了一些资料加以评析,以帮助读者欣赏《边城》。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日记》2013,(6):28-29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第一,体裁相同、题材相同,背景相似《边城》《受戒》都是小说,且都有怀旧的意味,都以爱情为题材,以自己故乡为写作背景。《边城》是对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作家沈从文用优美的抒…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 教师: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薄雾缭绕:沱江似练,缓缓流淌。  相似文献   

10.
刘锋杰 《学语文》2002,(1):34-34
张爱玲的《金锁记》曾经获得傅雷的好评,他认为这是一部“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并说它“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虽然这种评价不无保留之处,但毕竟是用新文学的高峰——鲁迅的创作来比照张爱玲的创作,这样说,在心高气傲的傅雷那里,已经是对张爱玲另眼相看。至海外的夏志清,他对张爱玲的推崇备至,超出大陆学者的想象。夏志清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语压群雄,惊世骇俗,不免为人非议。但我个人认为,夏评不是过誉,而是实事求是的公允之论。夏志清没有受到大陆文学史观的侵淫而保持了口味的纯真,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将自己从张爱玲作品中所读出的感受和盘托出,成了一段妙论。若夏志清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交予文学史的陈旧法庭去作评判,然后才敢将之公布于世,我以为,那样做的结果,恐怕他的见解也就消融在文学史的惯例之中,反而不能大胆立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发表于1934年,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城茶峒镇的社会风貌,“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某种意义上说,《边城》的不平凡,正是由于作者一定程度上将农民生活诗化,写意化,通过对粗糙而艰辛的农民生活原生态的话语置换,使民间成为曲折表达知识分子儒道释的图腾式象征。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乡村世界和农村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诗意化的世界,是现代文明失落世界的重现。  相似文献   

12.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4.
15.
对沈从文《边城》的接受及其嬗变过程研究表明,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边城》     
<正>推荐者语《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21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长诗。这不是长卷,是21开连续性的册页。《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选自《又读<边城>》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寄托了作者的写作情感,在心情浮躁时读起《边城》,能够让人在喧嚣的环境中感受一丝别样的静谧。关于沈从文,一位用自己的血肉文字为读者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尤其是在《边城》这部小说中,将湘西世界生动形象的还原,进一步突出湘西边城这一亮点。在《边城》这部小说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是十分温柔的,所描绘的边城天空始终带有一抹含羞的淡紫色烟雾,小河潺潺细水,在无形中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洗涤干净,以温柔和静谧来反馈给人。在爱恨情仇和是是非非后,静水流深也在无形中诉说了一个没有结局的边城。由此,本文主要为《边城》这部小说的阅读感悟,期望能够在笔下更为深刻的还原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王佳萍 《新读写》2010,(12):46-46
夕阳西下之景总能勾起人们的离愁,有的人愿意独自无奈,而英子把它浓缩成了《城南旧事》。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通过《边城》等文学作品一方面颂扬故乡人民淳朴美好的人性,一方面表现故土世界贫穷落后的现状,表达对乡土、乡民的热爱与悲悯,对“健康、自然”的理想人生形式的追寻与建树,对腐浊现实的不满与对抗。全文流淌出绵绵优美而哀伤的旋律。  相似文献   

20.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迥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