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显性暴力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时有所见,并且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立足于当前创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来思考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分析教育冷暴力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期减少教育冷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教育者如何正确处理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向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人们重视得更多的是直接伤害受教育者身体或生命这种校园暴力现象 ,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教育“冷暴力”现象。所谓“冷暴力” ,实质上就是精神惩罚 ,它往往采用不直接对抗的方式 ,打着团结或帮助的旗号 ,通过伤害受教育者的人格、心灵和精神 ,来维持双方表面的“和平共处”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冷暴力”游离于法与非法、道德与非道德之间 ,行为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 ,其存在范围之广泛、性质之恶劣以及造成的伤害 ,在一定程度上丝毫不亚于校园暴力 ,甚至有过…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疏远、隔离以及嘲讽等态度。这些在不少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却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校园“冷暴力”的存在是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不尊重,既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妨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校园“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校园中不时出现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冷暴力"的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冷暴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克服冷暴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校园冷暴力的产生土壤,如何杜绝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学生权利意识觉醒与教育法律体系的健全,教师体罚等显性暴力受到有效约束,但是教师冷暴力问题凸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师冷暴力可分为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三种类型。教师冷暴力有其自身形成机理,对教师冷暴力的态度是教师冷暴力产生的认知因素,规范的缺失是教师冷暴力产生制度原因,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冷暴力产生的基础。教师冷暴力基于教师教育权而产生,其实质是教师教育权行使的异化,其法律治理的指向是教师教育权的规范行使。对教师冷暴力界定的莫衷一是、教师冷暴力隐蔽性强、与教育冷处理之间的界限不清楚、伤害取证困难等,给教师冷暴力法律治理带来了困难。规范教师教育权的行使,防范教师冷暴力的产生,需要构建教师冷暴力的多元法律治理机制,包括实施教师法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构建教师冷暴力规范体系,完善教师冷暴力约束机制;强化教师冷暴力责任追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构建社会参与冷暴力治理格局,形成对教师冷暴力的价值共识;赋权增能,提升教师教育权行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不少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它给家庭蒙上了阴影,使得许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充斥着冷漠、猜忌,家不成家。如今,在我们纯洁美丽的中学校园里,也有一种“暴力”正上演,那就是“校园冷暴力”。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有明显肢体伤害的“热暴力”,“冷暴力”因其隐蔽性而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威胁恐吓、侮辱蔑视、不理不睬、包办替代成为亲子关系中“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方面是受传统父母权威教育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母自身教育素养的不足和家庭中亲子沟通的缺失。走出亲子关系中的“冷暴力”,有赖于父母对“冷暴力”认识上的觉悟、自身教育素养的提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及有效的亲子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南宁市一所初中452名学生为对象,对校园冷暴力进行调查分析,梳理了初中校园冷暴力的现状、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发现,有近90%的学生观察到存在校园冷暴力,40%以上的学生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冷暴力。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比普通同学有更低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认同水平和幸福感。施暴者和受暴者高度相关,说明如果没有恰当的干预,则学生容易形成负能量的循环。最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治理校园冷暴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校园“软暴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隐性而持久的,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及精神成长。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师德修养、巧妙使用惩戒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消除校园“软暴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校同是学子追求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地方。本应是书声朗朗、温馨和睦的港湾,本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却因暴力体罚学生事件频频曝光而引人关注。掌掴、罚跪、"捆绑示众"这些本不应向学生施加的暴力教育方式,却一次次地被个别老师拿来施威。硬生生的教育暴力,撕裂了家长、社会柔软的心,也刺痛了教师自己。随着人们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像这样的暴力教育方式虽然已大大减少,但以冷淡、放任、嘲讽、孤立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的"冷暴力"现象并不少见。因为这种"冷暴力"很隐蔽,不容易受到重视;而这种"冷暴力"主要是对学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内在原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的影响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大众传媒是校园暴力形成的刺激源。  相似文献   

12.
校园暴力现象在校园中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学生们如何对校园暴力说“不”?本刊此次了解了一些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答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人竟然对校园暴力持“以暴制暴”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师问题行为之一,教师冷暴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教师冷暴力的实质是教师传统暴力的代偿.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教师冷暴力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师生关系造成了伤害;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的压力与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学生问题行为是诱发教师冷暴力的主要因素;从教师个体角度出发,缓解冷暴力的主要对策是通过认知干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训练,包括合理调节情绪、进行正确归因与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及时做好那些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关键。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校园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通过真实的个案,阐述了几种对消除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及时做好那些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关键.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校园暴力倾响的主要原因,通过真实的个案,阐述了几种对消除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家庭“冷暴力”作为传统家庭暴力的新型表现形式,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由家庭“冷暴力”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证材料和数据对产生家庭“冷暴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当前“冷暴力”产生的实际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家庭、校园和职场3个场域中的冷暴力已经成为人生常态,危害程度深,波及范围广。本文通过探究得出,主体人因分别心产生的自卑是导致冷暴力的本体因素;因执著心产生的虚妄知见是冷暴力的关键因素。冷暴力是把双刃剑,施暴者和受暴者二者两败俱伤。冷暴力具有弥散性、迁移性和遗传性。治愈冷暴力的最佳途径是主体自身内心意识觉醒、思想更新、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失衡,一旦受到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容易诱发“校园暴力”。预防和抑制“校园暴力”,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生命、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身抵御能力,而且要强化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建设,使“暴力文化”远离校园。  相似文献   

19.
张福 《成人教育》2009,29(6):82-83
该文以高职高专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随机型校园暴力”为个案,剖析其“发病过程”,以“仁、义、孝、礼、智”等传统伦理道德因子为坐标维度,对“病症”确诊为“优秀传统道德缺素症,”“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实践,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增强学生抵御校园暴力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因教师“语言暴力”而导致的校园师生矛盾冲突案例时常发生。教师“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各种心理伤害.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人文精神缺失或人格有缺陷、滥用话语权等是导致学校教师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学会应对压力、更新思想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师德修养、注意文明用语等是矫正“语言暴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