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首尔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梳理上海与首尔文化交流的历史,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总结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发展中韩两国、上海与首尔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都市文化既是都市内涵之凝聚,又是其特色的表征,也是都市个性的体现。上海出版业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必然体现着这种文化。同时,出版业对于上海这种独特的都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都市商业发展的需要呼唤出版业、近代上海出版业中具有的普遍性的商业化市场运作方式以及商业化的出版物竞相迭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近代上海出版业这一特定侧面,对都市的商业性文化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出版业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个风情万种的城市。必须承认,在这个城市生活是愉快的,它总是那么起劲地推陈出新。上海缺乏自然资源:没有煤矿,没有铁矿,不产石油,不产木材,连盖房筑路的砂石都靠"进口",市民每天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伴随着上海的开埠和租界的设立,苏州评话离开其中心地,开始向上海发生位移。这种位移的发生,既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量。进入上海之后的苏州评话,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发生紧密关联,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自身的繁荣与嬗变。  相似文献   

6.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开埠后,都市文化对市郊农村的辐射强烈,并促使后者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选择、社会习俗乃至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颇应时代潮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词汇直接受民族心理影响,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鸦片战争后(1843-1925)的上海产生了大量新词语,作者结合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分析了这些新词语的来源、特点、产生渠道及其所反映的城市生活的变迁和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9.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新形态的发育、建设与成长,与上海城市特殊的城市早期经验以及在综合各种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文化结构有更直接与密切的关系。与有2000多年以上城建史的杭州、苏州等江南大都市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原创与创新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相比,上海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与交流来弥补自身在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缺陷的。西方实用主义、北方实践理性与江南诗性文化,在它们日后的相互对立与相互融合中,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复制、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社会变动都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同样,语言的律动也折射出社会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处于急速变化发展之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语言——上海方言,无论从语言的整合、构成,抑或语言的地位、包容性等方面,皆反映了当时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上海方言的变异,为我们解读上海自开埠以来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急遽变迁的社会运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都市法治文化的主题,侧重从基本理论的层面,对“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法治化与法治文化”的基本关系展开思考和分析,具体阐明和回答四个紧密相关的问题:1.都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何以必须提出法治化的既定目标?2.都市法治化的深层蕴涵和底蕴是什么,都市的法治化应当在怎样的理念和视域下推进?3.到底应当如何来定义和理解都市法治文化?4.当前,上海在培育都市法治文化方面应当注意些什么?文章的基本看法是:法治化是都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诉求,法治文化是都市法治化的深层蕴涵和深厚底蕴,都市的法治化应当在法治文化的深刻理念和广阔视域下推进,精心培育与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是上海人民面临的时代使命和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季红 《上海教育》2008,(15):42-43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看其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而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既需要从全球获取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也需要获取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需要开拓广大的全球市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5.
16.
都市文化心理对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进步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及影响,而文学创作能够很好地反映并体现出这些作用及影响,因此,该文以文学为考察对象并认为都市文化心理的日趋形成主要体现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之中。因为在创作思想、创作心态上这种都市文化因素已经溶入到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及美学追求方面,而且能够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反过来说,这种和谐的稳定性表现出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志性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上海都市旅游的跨文化体验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海都市旅游的核心性资源要素无疑是中西杂糅的都市文化。从海内外旅游者注视的上海都市文化氛围、文化景观和文化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这种跨文化体验。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作为人们跨越地理空间的一种流动和位移,对上海这个旅游目的地的都市旅游观念、都市旅游环境和都市旅游形象的跨文化影响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我要讨论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元素的文学,范围包括新感觉派、象征主义文学、左翼文学和范围较为广泛的“唯美—颓废文学”。上海是现代主义全球旅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但正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虽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上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江韵 《文教资料》2014,(36):36-38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感觉派,这个孕育于上海都市的小说作家们就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物的丰盛的都市中的异化的泛滥与浸染,在他们的小说文本中揭示了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