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俊芝 《高中生》2010,(15):14-15
通读文段明大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断句,先要把有关的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若为记叙文,则先理出其记叙的要素;若为说明文,则先看出其对象和层次;若为  相似文献   

2.
正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3.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4.
一、领会文段大意,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我们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通过诵读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而不要急于答题。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相似文献   

5.
夏朝阳 《考试》2008,(3):10-12
近几年,有几个省市高考命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或单独选文要求考生断句,如2004—2007年北京卷、2006年福建卷、2007年浙江卷;或在考查文言文其他内容的文段中抽出一段要求考生断句,如2006和2007年辽宁卷、广东卷。无论如何考查,文言文断句实际上都是考测学生在读懂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对文言句子形式的把握。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谈一谈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技巧,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书本无标点,诵读时根据文义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断句。断句时,一定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综合运用学过的有关古汉语的知识,这样就可提高断句的正确性。具体而言,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根据文言虚词的位置特点及其作用断句。如“也、矣、焉、耳”等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乎、耶、欤、邪”等常用在疑问句的末尾;而“哉、夫”等则常用在感叹句的末尾;“盖、至若、若夫、夫、且”等常用在句首。这些虚词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及解题指导 阅读论文解答阅读题,关键是要读懂读透原文,善于捕捉有效信息,换言之,要抓准文段中含义丰富信息量大的中心句,析透要义;对文中的提示句,分析句,例证句,比喻句,要善于提炼要旨,把握精义;还要抓过渡句把握文章思路脉络。文章全局在胸,解题就有居高临下的优势。读文解题常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侦察性阅读。即快速通读原文,迅速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般的文段都有中心句,考场阅读的文段也不例外。在考场阅读题中,如果能够迅速地找到中心句,对于我们快捷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文段是大有好处的。中心句在文段中出现的位置是多样的,有时在文段之首,有时在文段之中,有时在文段之末,有时中心句又不明确地写出来,而是要...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22):2-3
<正>文言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明辨句读,前提是疏通大意,同时也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若断句失误,则必然误解古文原意。《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三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9题主要是考查"文  相似文献   

10.
如何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我想记住下面一段口诀,对大家会有帮助。古文翻译有顺序,首览全篇明大意。逐字逐句通意义,仔细斟酌揣语气。人名地名不改易,省略倒装依规律。增删留变合情理,字词句篇连一气。常用虚词因句异,如差标点先补齐。最终要求信达雅,全篇译完查仔细。根据上面的口诀,我以一些句子为例,告诉大家翻译要注意的几点:1.翻译前,我们要对文段进行整体的感知,本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不要望文生义。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打仗,是靠勇…  相似文献   

11.
给浅显的文言文断句,可以衡量一个人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它是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除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断句方法。一般来讲,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相似文献   

12.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转换或变动。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顺势断句"翻译法。"顺势"是指译者要把握好全句的语义宏观结构,理顺全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断句"则要符合逻辑语义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等,关键在于断要断得恰到好处。具体讲,"顺势断句"的操作是将原来的句子先作有序的分割,实际翻译时通过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师说》中曾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之句,其中"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如何断句.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文章原意.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也常常出现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无方法可循呢?本文试介绍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通读语段,理清文意近几年,文言断句题相继出现于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之中,而且大有发展之势。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加强这方面的专题训练。其实,文言断句,有法可依,掌握以下几点,会有效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断句不准确容易造成歧义、错义。文言文断句作为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近年高考中呈上升态势,逐渐成为新课标卷中的一道常规题,江苏、广东和北京甚至有把该知识点作为必考题的倾向。考查形式有主观题和选择题,尤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中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①只断句,不标点;②断好句,考生标点;③既断句,又标点。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词义、语法、古文化知识。作为近年新热的一个考点,大家对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本文侧重介绍一些断句技巧,以期对大家有利。  相似文献   

16.
一、训练目标正确地把握、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应具有以下的能力:句意理解能力、文句的翻译能力、文段的主旨与情感的领悟能力、作者的观点和材料的概括能力、内容的比较与评价能力、标点断句的能力。文言文往往语言简练,主旨深远,感情丰富,曲笔传意。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训练中,既要注意一句一段的意思,又要注意每句话每段文字之间的联系;既要注意词句的表面意思,又要学会透过表面含义去深究作者的潜台词,体味作者的深厚情感,弄清文中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理解文段的主旨与情感的能力。二、例初解析1.下面文言文标号…  相似文献   

17.
从断句能力与句意理解的关系入手,运用标准工具检测研究法,借助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英语测试成绩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分别与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给文言文断句,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综合性较强的考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方式。同时,读文言文,明句读,也是一项基本功。我们应指导学生在文言文的断句上下功夫。要想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关键是要先弄通文章的本意,知道大概讲的什么,不要读一句断一句,  相似文献   

19.
一、识记为先,积累文言知识学会文言断句首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做好文言文断句的关键环节。许多文言实虚词经常成为文言断句的基础标志,成为文段句读的切入口。"曰"就是现代汉语的"说",是直接引语的标志,后面常常需要停顿。"谁"何为""安"这几个词在文言文中常是疑问句的标志,在这些词前后也常常停顿,由此为突破口,文段不难断开。另外,盖、夫、凡、也、矣、欤等语气词出现常常作为文言断句的标志,也应  相似文献   

20.
从断句能力与句意理解的关系入手,运用标准工具检测研究法,借助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英语测试成绩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明显高于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的朗读断句能力分别与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