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黛玉之美     
石佳 《学语文》2004,(9):37-38
尽管著名的红学大师周汝昌直言不讳地说他不喜欢林黛玉,然我辈乃看一部电影也会泣下沾襟的青葱小女生,因而仍执迷不悟地以黛玉为美。  相似文献   

2.
通过贾府人物的眼睛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展露无遗。“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眼中之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一位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并借各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在生活在各个不同时代里的不同人群间。她的外形超凡脱俗,她以诗化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的才情与见识,她率真、任情,是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女神。黛玉的美是艺术美,是个性美,是性灵美,也极富审美。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黛玉出场安排巧妙,匠心独具。在黛玉正式登场时,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出其容貌,而是先展开了一系列的侧面描写。而在宝玉的出场上,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在层层铺染之中,使其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
黛玉悲歌     
《初中生》2018,(7):52-53
一本《红楼梦》,让天地易色,令草木含悲.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一曲悲歌.而黛玉,堪称本书中标志性的人物. 无疑,黛玉是美的,是一种令人炫目、不可仰视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同时,黛玉也是痛的,是一种凄婉的痛,一种脆弱的痛,一种绝望的痛. 黛玉善泣.书中第五回的《枉凝眉》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之句;第二十八回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都是黛玉泣泪之写照.  相似文献   

6.
沈从和川端康成是中外学史上的两闰广为人知的,以擅长描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成绩卓然的学大家,在东方化背景下,他们塑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代表,反映了他们相似而又相异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念;他们用女性生活所营造的至悲至美的艺术境界,折射出两位大师对女性和人情之美的思考和追求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致力于解放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同时,作文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它结合了观察与写作两种学习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以及想象力,从而提高语文教育的综合质量。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应遵循一定的写作技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将内心深处真实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写作策略,从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入手,让学生能够认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从而充分展示学生心中的美,并且教师要做到客观点评,能够认可学生的文字美,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雷雨  张延 《课外阅读》2008,(7):38-38
黛玉很美,她的美,是门里的冷艳;宝钗很美,她的美,是门外的娇娜。——题记黛玉是玉,浑身通透,美却不外现,清冷的色调,藏在门里,自是与人冷落。宝钗是钗,珠光宝气,熠熠生辉,暗藏的尖锐,放在门外,恰好无人察觉。黛玉是个完美的女子,她的完美在于她的超脱。既是超脱,自是曲高和寡,只得藏在门里,孤芳自赏。  相似文献   

9.
从审美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崇高美。它的崇高美表现在:景物描写的崇高美,行动描写的崇高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其中,情感的崇高美和理想的崇高美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美丽女性,其中林黛玉是曹雪芹全力塑造的典型人物。她的美是异样的,与众不同的。黛玉美在本质,美在气质,美在才情。在宝玉的心目中她是超凡脱俗的仙女,只有她才能成为宝玉的知己。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物的写作,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2.
李欣汝 《高中生》2009,(15):1-1
我很庆幸,能在刚刚大学毕业时,就经历这样的人生,从竞选美到极致的林黛玉,到出演丑到雷人的林无敌。一个是仪态优雅的贵族美女,一个是毫无时尚感的都市丑小鸭,两个角色无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优秀之作。不仅在于记叙了“绿纱窗后”母亲为孩子为全家成年累月洗濯衣物的辛劳,读来充满情感,而至关重要的是小作者发现了生活里流溢出沛然不绝的诗意的美。四次场景描写,以水之声、水之绿紧扣题旨,并用正面描写、多侧面衬染结合的写法勾勒出母新对“我”的挚爱,以以她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文章的脉络清晰,即伴随“我”的逐渐成长为线索,写母亲从小为“我”沐浴,为“我”不爱惜衣服并沾上的各种颜料而烦心操劳;从洗衣房出来接电话.绿纱窗后像一个水牢而令“我”触目惊心;走进洗衣房写生,水之绿,孕育室内诸多葳蕤的植物,衬托出母亲心灵的美丽……以一句“我仿佛听见水声”关科开阖,使全文结构完整而又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阐明景物描写的一般做法:一要紧扣主题,抓住特点;二要情景交融,移情入景;三是以人拟物,移情入景。每个部分都联具体课文进行简要地分析,以引起读者的感受和把握情境,从而置身到景物之中,由情入理,悦情见美,把情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美的真谛,受到一种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和面对生活的熏陶,从而提高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的分析《荷塘月色》的论中,比较多的是谈论它的语言美、景色美,也有对它层次的分析,而很少有人去注意中的两个“忽然想起”和一个“又记起”。似乎这三个词语无足轻重,不需讨论。其实不然,这三个词语是作精心安排的。  相似文献   

16.
梁衡穷数十年的功夫,在散创作理论上提出了“大事、大情、大理”的观念,在散创作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他的创作理论,达到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的散美。  相似文献   

17.
漆朝晖 《学语文》2003,(1):15-15
《冬天之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最大成功之处可以说是景物描写。作者从“心境”入手,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为依托,打造出温馨可人,安祥静谧的氛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为黛玉平反     
读《红楼梦》,一般人会觉得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处处多疑。然而我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黛玉出生破落贵族世家,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这也为她日后忧郁敏感的性格埋下伏笔。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她去”,这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和寄人篱下的处境,必然导致黛行玉为拘束、谨小慎微。黛玉宝玉初逢,小说借宝玉之眼刻画了卓尔不群的黛玉,虽是愁容却有妩媚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情态。体弱多病独具娇柔“病态美”,更是她性格及悲惨命运的暗示。黛玉是大观园的头号才女,诗…  相似文献   

19.
叹黛玉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似纬梭穿行与岁月的经棚。四周叶落,有些蕴籍深沉,其飒飒之声使天地显得更寂寥了,是不是无情的岁月已经将心灵僵化?竟无暇为这悲怆一幕叹息。不是的!我至尽尚可以呼:天赋雄才于我,壮志何患不酬。  相似文献   

20.
孟娟 《教书育人》2007,(9):45-45
《白鹭》教学教版十二册上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柄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可以从中领略到白鹭的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那幅白鹭嘹望图更是韵味无穷。小树之颠,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