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江苏,从地理位置来看,宝应县处于苏中;但从经济发展来看,宝应县却处于苏北。宝应县财政局局长沈龙平对记者说:从总体看,依附型收入结构决定了经济结构,同时也决定了财政结构。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的78%又用于教育,是典型的"教育财政"。跟苏北、苏中大部分地区一样,宝应教育曾经缺钱,曾经因为缺钱而使教育一筹莫展,难以发展。但是,宝应目前却成了苏北、苏中地区教育负债最少、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人们不禁要问:宝应人的教育"生钱之道"是什么? 宝应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杨宝清说,我们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转制--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育。2001年,宝应县中、实验初中、实验小学等三所公办名  相似文献   

2.
这个冬季特别冷。对校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来说,他们冷的不是身上,而是心里:缺钱,成了他们心头一块无法融化的坚冰。记最近在苏北、苏中地区采访,每到一处,只要跟校长谈起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总会异口同声且都无可奈何地说:没有钱,日子难过哪!我们听了先是有些莫名惊诧:学校怎么会这样穷困?等到看了一本本学校的收支流水账,我们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教育,钱真的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财政收入结构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质量的“晴雨表”。造成我市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现行财政体制、财税政策等也是影响财政收入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宝应县地处苏中的最北边,既没有苏北的政策优势,又缺少苏中的区位优势。从2004年,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新型农民2万多人,再就业培训1万3千多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万多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推动教育财政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财政”是站在政府角度提出的一个范畴 ,其目的是要考察政府在教育经费提供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推动教育财政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调整教育财政规模的统计指标 ;拓宽教育财政收入来源 ;完善教育财政体制 ;强化教育财政的预算约束 ;改进教育财政经费管理。  相似文献   

6.
外来人口在迁出地受教育程度是分析外来人口的重要方面。江苏省各市外来人口包括省内流动的外来人口和省外流入的外来人口两个方面。流入苏南地区各教育层次的外来人口都多于苏中与苏北,尤其是流入苏南地区的高层次人口明显多于苏中与苏北。苏南地区省外外来人口中技能型、实用型的劳动力占有相当大比重。苏中与苏北地区向苏南转移的农村人口是这两个地区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技能较强的群体。提高苏中与苏北地区未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2000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决定每年撰写、出版一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现如今,已经出版了《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2000)《90年代后半期的教育财政与教育财政体制》(2001)《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2004)三个报告,基本上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丛书系列。  相似文献   

8.
都铎王朝财政收入结构由普通收入和非常收入两部分组成。从都铎王权财政收入结构看,王权对议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突出体现在关税和议会税在财政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这种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权和议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王在议会”和“议会至上”原则萌芽以及王权有限性和议会权力增长等方面。这种独特的关系对英国政治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江苏三大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和苏北之间、苏中和苏北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苏南和苏中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财政偏好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政偏好是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流向的倾向性与喜好,在价值选择标准上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财政收入来源、政府角色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财政偏好经历了短缺性偏好向制度性偏好的演变,追求短期效用最大化,大力支持强势组织的教育发展,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秉持公益价值优先的教育财政偏好理念,依法纠偏,实施教育财政投资偏好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信息独立和公开披露制度,是教育财政偏好回归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是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过程中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建国后,我国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沿着财政的公共性和教育的公共性的不断实现,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逐步从“缺位”、“错位”到“归位”的内在逻辑,经历了从“先经济后教育”到“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从教育“优先发展”到教育“重中之重”的多次变迁。通迁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历程的分析,基本可以勾画出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宝应事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共江苏省委确认、定性的“宝应事件”发生于1959-1960年间。“宝应事件”给宝应人民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宝应事件”的发生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但也与宝应县主要领导虚假浮夸、欺上瞒下、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中共江苏省委采取实事求是的方针改正了宝应县领导的错误,处理了有关责任人,减少了损失。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宝应人民经过生产自救终于度过了难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丹尼森系数法分析锡、苏、常、通、淮五市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采用匹配值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采用DEA模型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行业发展的效率,分析表明苏南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苏南高职教育专业与行业匹配值比苏中、苏北地区大,苏中、苏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比苏南高。为此,为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苏南、苏中、苏北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设置与行业匹配,而苏南高职教育还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苏中、苏北高职教育则还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资源的引进。  相似文献   

14.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不仅引发了全国性基础教育校园网建设的高潮,而且许多省份也陆续建成了以市、县为区域,立足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教育城域网。2005年中,江苏省拨出7.7亿元已人民币的专款,用于加快苏北、苏中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以“十一五”以来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财政专项投入为对象研究发现,从对示范校与普通院校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校的财政收入以及生均财政投入三个视角观察,财政投入是不公平的。在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方面,从财政投入对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的影响三个视角看,财政投入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破除城乡义务教育二元体制、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按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包括行政区内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跨行政区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两大类型。义务教育的属性特点和社会公平的伦理要求共同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财政职责。当前,要解决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格局与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财政职责不对称的问题,各级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要履行与其财政能力相适应的财政职责,其中县乡政府需承担力所能及的财政职责,省级政府承担最主要的财政职责,中央财政承担对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职责。  相似文献   

17.
苏南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苏北实施“教育促小康”,是江苏教育发展战略。苏北地区应抓住“科教兴省”的有利时机,根据地区优势和特点,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打破教育与经济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富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增强“入轨”意识,运用“迂回推进,分步到位”战略,选好“切入点”,积极推动苏北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县级财政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和矛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而尖锐。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通过透视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缺口很大、财政赤字消化困难、财政债务风险沉重等因素对县级财政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及由此衍生滋长的“乱收费”行为、财政平衡虚假、会计信息失真等连锁反应问题,深入剖析其成因,并引导出积极探索走出县级财政困境的对策,实现县级财政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来讲是启蒙者、领路人。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产生、良好兴趣爱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水平,正如俗话所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目前来看,多数中小学教师尚处于单一型、经验型的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是摆在许多…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从改革发展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然而,“两型社会”的建成无疑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能力。文章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负债等几个方面对鄂州市财政能力进行简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