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民间话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鼓励民间话语参与,同时对民间话语进行引导,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而对于民众而言,应加强文化自觉,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与外界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视听媒体成为国家形象研究的重要领域。《涉华纪录片国家形象建构话语机制研究》一书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在扎实的多元理论背景下展开对于涉华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探讨,在对国家形象的准确解读中构建多维度的形象框架,在对不同的形象建构与话语建构机制对比中探讨文化差异之于国家形象认知的影响,是国家形象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涉及不同信息来源的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香港媒体对于中国大陆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也有着自己的视角与特点。本文通过对三份香港地区的商业报纸《明报》、《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在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香港报纸对于中国形象报道的整体表现和差异性特点,从而检视由媒介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社会大系统的影响下,香港媒体在报道中运用了强调、弱化、非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置换及策略性仪式等话语策略,来应对权力场的转换并与权力中心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到中国报道的主题取舍、立场选择以及情感倾向,也使得由香港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大陆形象多元而复杂。  相似文献   

4.
刘瑜  吴国娟 《新闻世界》2011,(8):314-315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以一抹极具特色的中国红掀开人物展示篇章。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公关的名义,将镜头对准自己,源自个人,却映照全体。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探讨与思索,中国正通过主动改变的话语体系改变西方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中国符号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中,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未来中国发展要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深度研究曾引发海内外国民高度关注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发现该片通过“再现”功能下的传播内容隐喻设计、主体“互动”意义下的传播距离设置、镜头“构图”设计下的传播信息表达,充分实现了影像表达。因而进入“读图时代”后,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可通过视觉语法把握影像“再现”“互动”“构图”的功能,来促进观众进行主体互动进而加快认知递进的过程,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邱伟强 《视听》2021,(1):171-173
本文以《中国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为理论依据,从话语视角探究《中国日报》"一带一路"话语实践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表明,《中国日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塑造了一个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在"一带一路"对外话语...  相似文献   

8.
媒介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正确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媒介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媒介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为写作对象,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介绍了我国当前国家形象传播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公信力问题等等;最后分析了我国国家形象传播对策,从政府建设、政府发言人制度完善、加强媒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赵鑫  林茜 《中国编辑》2011,(2):46-49
从2001年的申奥片,到2002年的申博片,再到2011年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不难发现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化传播理念与技巧较之以往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宏大叙事和灌输式的硬传播转为微观叙事和沟通式的软传播,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更趋平实质朴和客观细腻,人文关怀意识处处可见。文章结合评点这三部影视作品,总结出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影像化作品的五种编创策略,阐述了其对影视编辑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属性,为国家话语传播的提质增效打开理念认知空间,并找到创新性的实施路径。【方法】提出公共表达的概念,通过公共表达与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的概念辨析,明确公共表达的公共性价值追求,指出其在传媒生态重构下的适应性;【结果】国家话语公共表达是在公共场域,聚焦公共话题,追求公共利益的国家话语传播,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维度具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结论】通过提升话语认知、优化语篇结构和转变话语风格三个路径,实现国家话语公共表达质量和效力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明星的媒介话语生产:姚明、男性气质与国家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新闻大学》2007,16(4):143-152
本文运用符号学原理,检视了《解放日报》对姚明作为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体坛明星、企业代言人、国家形象的体育修辞,指出媒介文化产业制造全球消费的体育明星形象,也是塑造后殖民国家实力的新闻议程的重要符号。NBA篮球运动实际再现了美国的霸权的男性气质,姚明自2002年10月以"状元秀"的业绩加盟著名的休斯敦火箭队(Houston Rockets)以来,就成功地以他高大的身躯洗去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东亚病夫"身份,并且将体育实践和商业利益充分结合,书写了中国人跻身全球资本主义体育世界的跨国精英迷思。  相似文献   

14.
在电影形态的影像传播中,具有深刻的表征意义,电影《2012》中运用了众多的中国符号,从中可以解读出影像对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表征作用。透过影片本身运用中国符号达到市场经济利益外,其也透过影像的视觉传播表征了本国与他国形象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利用媒体来向世界推广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从媒体推广的角度,探讨了全球性媒体事件、文化宣传片、国内外大型政治事件等方式和策略,对推广中国国家形象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我们应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向,打造更加客观和成熟的国家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面对西方媒体的错误论调,如何对外塑造真实正面的国家形象变得尤为迫切。数据显示,战争电影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收益,已成为国家对外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扎根搭建超文本框架类目,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进行内容分析,依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类目间显要性并探析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塑造国家形象应建立在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再角度化叙述真实历史;在故事情节中设置与引导议题来突出本国所提倡的文化价值;以人物能指构建国家形象所指;在话语表达层面,应当以散点线性的叙事方式,简洁流畅地讲清楚战事的过程和细节,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国家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改变旧有的传播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形象塑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西方观察视角以及自身存在问题等原因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采取加强对外传播、扩大文化交流等措施来应对。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话语权力理论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卉 《当代传播》2011,(5):85-87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权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国家形象广告通过对“国家品牌”的塑造,对外可以对他国政府的制度、政策、心理、行为及其国民心态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形象广告话语受投放媒体、区域、时机等要素制约,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家政治话语权力与经济话语权力的争夺.国家形象广告发展需符...  相似文献   

20.
商人形象变迁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理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商人形象变迁的背后所蕴藏的是媒介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互动,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向现代化的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