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常熟翁氏对晚清政治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翁心存一家父子入阁拜相,同为帝师;叔侄联魁,状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而翁氏藏书由于家学渊源,经历了翁心存、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  相似文献   

2.
翁同龢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他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这两个重大事件当中都担当重要的角色,并最后被作为一名维新变法的倡导者而被革职,有人据此就认为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之后就接受了维新思想,成为了一个维新派。  相似文献   

3.
翁同龢突然下岗 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是戊戌年。4月27日皇上召集军机大臣议事,却特地安排翁师傅不用进来。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终于,密议的结论出来了,这是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  相似文献   

4.
徐森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3,(1):95-100+2+161
吴大澂一生为官南北,晚年参与中日甲午之战,关系一生荣辱。战事期间,他不断致函翁同龢,汇报事宜,也请求协助。南京博物院藏有吴大澂致翁同龢信札三通,以往从未公布,内容涉及有关军购、方略等一些鲜为人知的具体细节,堪称研究甲午战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陆游精于藏书,亦重视对书籍的鉴别。陆氏鉴书,既有对书籍本身及其内容真伪、正误的考辨,也有对书籍版本的鉴定。他的鉴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撰写的大量藏书题跋中。  相似文献   

6.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居士、瓶生,晚号松禅、松禅居士、瓶庐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清末名臣。《清史列传》卷63有传。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遗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抄》、《翁文恭公日记》等。下文将分别介绍其藏书:《楞严经》、《老学庵笔记》和《陶渊明集》。一、元写本《楞严经》  相似文献   

7.
藏书是书院的三大活动之一。宋元时期书院藏书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书院书籍主要来源于朝廷赐书、官府和私人捐赠以及书院的购买、抄写和自刻。宋元书院的书籍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表现为书院已开始对书籍进行有序编排;设专门人员对藏书进行管理和定期审核;书籍开始重视开放阅读。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常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史学会合编的《甲午战争与翁同龢》,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是同治、光绪两帝之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并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法、中日战争中,都是主战派中坚人物。甲午战败后,主张变法,向光绪帝引荐维新人士,并代光绪帝拟定而颁发了变法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举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忌恨,被罢官、禁锢,放逐回家乡。  相似文献   

9.
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有副名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相似文献   

10.
所谓帝党,就是以光绪帝为灵魂的晚清一大政治派别。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同光以来,内外重臣,皆孝钦所亲拔。德宗虽亲政,实未敢私用一人,其势固已孤矣,唯翁同龢以东宫旧恩,极力保护,汪鸣銮与同龢同乡,相亲昵 张謇出同龢之门,志锐为珍妃亲兄,文廷式与志锐为旧交。数人相比,虽公私不同,皆以保皇自任,附之者只贝勒载澍、户部长麟而已,余皆孝钦耳目也。”及翁同龢被逐,“而保皇党无一能自存者矣”。这里所谓的保皇党即帝党。只是胡思敬把帝党的阵容估计得太少了。其实帝党并不只翁同龢等数人,甲午中日战争中凡反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妥协投降,戊戌维新运动中又主张变法自强的翰林、御史、部曹等,均属帝党之列。帝、后党争,是多年来史学领域讨论的老问题。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帝党当作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把帝党反对后党操纵政治、媚外投敌的斗争,认为是争权夺利.把他们的变法思想主张,认为是洋务思想,把光绪帝称之为洋务皇帝。对此,笔者有些异议,想提出来供同志们讨论,错误之处,请予批评。  相似文献   

11.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文章结合翁氏逝世近百年来海内外学人对其文献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出版情况加以梳理与概述,并就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陵徐氏书”是京师图书馆早期善本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京馆藏书的北京图书馆认为“南陵徐氏书”是徐乃昌积学斋藏书。根据史料记载,此批藏书实为徐文达、徐乃光父子藏书,清末徐乃光将家藏字画书籍售予端方,抵偿币局欠款。依据清末民国史料可钩稽徐氏旧藏出让详情,徐氏所藏书画收储于江南图书馆,而书籍则送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其中经手人为缪荃孙,徐乃昌是徐乃光从弟,在当中起到联络人作用。徐乃昌积学斋藏书直到抗战时期才逐渐散出,与京师图书馆早期入藏的“南陵徐氏书”无涉。  相似文献   

13.
翁同龢的诗作生前并未刊行,身后由戚属、门生搜集刊行。先后有翁永孙辑《瓶庐诗钞》四卷,翁斌孙辑《瓶庐诗稿》八卷,张兰思辑《瓶庐诗补遗》一卷。《瓶庐诗稿》收录诗作一千余首,经缪荃孙、邵松年等人校勘,饶星舫写刻,堪称精审。《瓶庐诗稿》稿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可见校勘痕迹,涉及诗题改动、字句斟酌、诗作顺序调整等。然此三种皆非翁同龢生前自定,搜集遗作固然难以穷尽,且有误收他人诗作之憾。  相似文献   

14.
李元鹏 《兰台世界》2012,(18):54-55
本文以戊戌维新为分界点,探究翁同龢、张之洞在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大潮中"求变"与"守常""、开新"与"卫道"复杂多致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5.
正翁同龢,生于1830年,卒于1904年,江苏常熟人,在朝为官40年,曾先后任同治、光绪皇帝老师。为官清廉,力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变法失败,翁同龢被贬回常熟老家,从一品大臣变成一介布衣,且受到地方官吏的监视,晚景十分凄凉。然而,他勇于改革,对新时代的探索精神却永留人间。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早晨,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每天早点吃些什么,翁老师说一般吃“三个果子”即三个荷包蛋。皇帝大惊:“这样说来,师傅每天的早点要花九两银子啦!”  相似文献   

17.
购书莫忘读!     
某君近年来先后购了近2万元的书,花钱购书他从来不吝惜,这是众所周知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应有尽有,藏书甚多。床头床下书为伴也,不知情者,乃书迷者,此人一定才学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令人耻笑是,一次战友们在一块谈天说地时,一位战士突然问藏书最多的此君,甲午战争是哪年发生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此君不能作答,显得非常尴尬、窘迫。书,是知识的源泉。购书、藏书自然令人尊敬,但最可贵的是读书,书多未必知识多,关键是购书能否读书,理解书,消化书,运用书中的知识。切记以为书购…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相书籍收藏的活动,产生了藏书者的标记。我国比较流行的标记是印章,也称藏书印。西方国家因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亦产生过不同的书籍的收藏者标记,藏书票则是其中之一。藏书印是刻制在玉、石、铜、术乃至贵金属材料及兽角上的。藏书票则多数是刻制在木版上的。藏书印是直接钤盖于书的封面或扉页、书名页、卷首、卷末或某个部位上的。藏书票则是用版画拓印的方法,印制在纸上,经裁剪后贴在书的扉页或书名页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私家藏书,向有优良传统。在以简牍为书的先秦时期,《庄子·天下篇》即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东汉以后,纸墨之用渐广,书之流通渐速,逮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如晋张华、范蔚、梁任昉这样藏书达数千卷至万馀卷的大藏书家。唐宋时,随着雕板印刷的发明与逐渐广泛使用,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加快,私家藏书更是蔚然成风。在宋代,有的私家藏书甚至逾十万卷,形成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0.
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个藏书的人。我藏书可以分几个时期:少年时的藏书毁于虫鼠之灾,在香港和重庆的藏书则毁于战乱的流亡,第三次藏书则毁于革文化命的时候。那时节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论藏书!毁损之余,我还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将一批外文书捐赠给了外文出版社的资料室,第二次将一批多余的中文书赠给北京市的一家残疾人工厂。这样藏书散书,至今都令我梦魂萦绕。革文化命后,我曾经立誓不再藏书,但旧习难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又成了满坑满谷的藏书之所。我的婶母曾经笑我是个「书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身外别无长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书籍。新买的书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