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践行"四力",最终目的是加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新闻生产力的提升,核心是全媒体采集能力建设。渠道融合,是媒体提升传播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庆康 《报刊之友》2014,(2):105-106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言而喻,如何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传播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做负责任的媒体是地方台的机遇,也是挑战。地方台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传播平台的升级改造,拓展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的有效传播,来提高传统媒体在社交化平台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地方台的竞争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加快推进"全面改革、全面融合、全员融合"步伐,大力建设核心圈、紧密圈、协同圈"三圈环流"传播格局。经过浙万,互8联个多月的努力,目前,报集团传统媒体读者600网活跃用户由融合前的公2000万增加到目前的4000多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信力、影响力借助新媒体得到了提升。此外,在实施边锋网络平台媒体化改造过程中,尝试  相似文献   

4.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承担着舆论引导与新闻宣传重任的主流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传播的时效、便利、可选择、可持续的"四大"特性,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重构主流传统媒体的价值体系。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对比传统传播方式和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主流传统媒体传播价值评价体系的影响,探讨主流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传播下如何围绕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自觉融入与主动"改造",获取最大最优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8年被很多人称之为"网络舆论监督年",这说明了互联网传播力、影响力日渐显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已经不仅仅是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格局.本文以去年两个发端于互联网的新闻事件("中山大学博导事件"和"杨帆事件")为例,从新闻价值判断、消息来源选择和新闻报道框架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影响下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理解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自身的新闻传播力和引导力都有所下降,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等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传播力和社会引导力,然而新媒体在进行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传播中影响力有所欠缺。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我国应该要创新传统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形成完整的媒体传播体系,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视域下,加速转型是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与有益探索。传播影响力下滑、信息整合力坍缩、传播号召力削弱是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模式,传统媒体必须重构发展理念、聚焦内容创新、整合传播平台,构建以服务受众为中心、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立体化平台宣传为支撑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真正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整合力、号召力,真正实现自身的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家媒体呈现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产品",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才能成为爆款,其核心要义就是报道自身要有强大的价值力,而"高端、高论、高频""三高"组合无疑是锻造重大主题报道价值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科技金融时报的实践证明,"三高"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含金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特别是在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同行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以融媒体中心为宣传主力,注重"四度"(高度、热度、新颖度、密度),始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把履行宣传职能作为生存发展的立足点,把紧扣热点焦点作为选题策划的着眼点,把受众喜闻乐见作为形式创新的关键点,把建立传播矩阵作为提高规模效益的切入点,在短期内推出了"沙画绘党史童心永向党""春到赣鄱校园诗意的美"等一系列爆款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行了提升传播力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大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影响力。因而探究"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成为社会主流议题,本文将通过全面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芒果TV进行传统媒体转型的案例分析,从而逐步明确传统广电媒体在当下媒介环节的市场竞争中的传统优势是什么,以及又该如何发挥这些优势,力求达到全面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锦蓓 《今传媒》2021,(4):51-54
当前,新媒体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新媒体的发展并没有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价值。山西音乐广播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特点,努力践行新闻媒体"四力"优势,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以FM94.0山西音乐广播为研究样本,探讨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保持优势的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部署,是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刘雯 《传媒》2018,(10):83-86
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新闻媒体参与、组织新闻报道,深度再发现新闻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以《光明日报》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为案例,梳理、探寻传统媒体再发现新闻价值的可行性对策,并探讨其传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劭强 《传媒》2016,(7):47-50
媒体官徽不仅是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尝试,也是传统媒体品牌的延伸和传播力的拓展.全面客观地评价媒体官徽的传播力,并探究其传播力的构建维度与实现路径,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传播中寻找亮点与支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但是,现今很多人喜欢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却鲜有人研究将多种传播媒介相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称为"融媒体",继承传统媒体传播的"质",发扬快速高效的新型传播的"量",在给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使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核心职能,最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媒体刻板、效率低、新兴媒体传播"短保质期"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新与融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传播速度快,内容互动性强,范围广,低成本"融媒体"会成为多种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传播受到了严重冲击,其要把握媒介融合特点,明确该项工作核心,在信息爆炸时代凸显自身传播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媒介融合的价值和影响以及该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形态创新内容,提出具体创新方法,以期实现传播形态创新,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本文以山西《忻州日报》为例,对地市级党报媒体融合的现状加以分析,以期推动其融合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既处于急速行进的剧烈变化阶段,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又不得不正视现实:这个过程将伴随着比过去更大的困惑与挑战.汇入对外传播洪流中的传统媒体,既要解决信息时代"走出去"的传播渠道和路径问题,又要解决信息产品的传播力问题,体现专业新闻输出的核心竞争力及聚合效应,实现对外报道数量和质量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9.
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党报、党台等传统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其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新媒体兴起,全媒体时代全面到来,党报、党台的主流影响力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河北新闻联播》不断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新闻传播》2012,(3):97-99
在媒体并立与融合、竞争与协作、传播与营销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将全媒体战略作为应对未来媒体竞争的重要指导思想,并进行了一些全媒体运营方面的尝试,但仅仅流于形式,缺乏公众信任感。因此,在新形势下,公信力营销传播作为传统媒体"全媒体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全媒体战略得以执行的评价标准。本文着重从公信力营销传播的内涵层面来阐释其对全媒体战略的经营观念、内容创作、经营执行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