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契合并化解现代职业教育问题的过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等方面。从问题域切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外部治理涉及职业教育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主体关系,内部治理则是多主体之间相关利益在职业教育中的调整和分配,并相应地统筹带动职业教育内部要素改革。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配合治理结构转型发展进行科学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论突破与创新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标志着治理思维上升到国家高度。然而,治理思维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同时,高校、企业的治理环境并不宽松,究其根源在于"一刀切"导致的治理错位。为防止治理改革倒退,实践中需要强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分类治理,一方面识别不同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明晰不同治理手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演进轨迹和国外职业教育治理模式两个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治理性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国外丰富的治理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中政府和市场都可以居于主导地位,而相应地通过对权、责、利的划分实现互动治理。然而,权、责、利的划分关系未必全然稳定,处于主导地位的主体可能会冲破这个关系框架及其背后的权力边界而发生越轨的风险,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侧做好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贸然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个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真正体现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对应,才能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在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模式目标之后,需要从法律政策、产品与服务、经费支持、办学自主权、质量监控等八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的治理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石英砂三大主产区之一的凤阳县为例,在深入研究其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运用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其环境污染问题系统分析,从而探索出治理凤阳县石英砂工业污染的新途径,也为我国治理乡镇工业污染提供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思路。多中心治理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天然范式,也是公共管理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必然趋势,需要全面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各主体之间需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以及划清各主体利益区间,完善治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治理环境污染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立体的乡镇工业污染网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理解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社会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多向度关系逻辑加以把握。依据不同关系逻辑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强弱,将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划分为科层式调适模式、法人型调适模式和市场化调适模式等三类。在客观分析中国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围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这一目标,提出了以实现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自主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治理"引入教育领域,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治理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理念、内部治理体系、服务定位、办学经费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将办学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治理主体的力量,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9.
元治理是对治理的反思,强调科层、网络、市场治理模式之间的调和。元治理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为实现共同目标政府应履行元治理者职责。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内部与外部元治理,构建"强政府—大社会"模式,塑造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型政府,以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治理特征是行政型治理。在产权高度集中于国家的产权制度下,传统国有企业被政府化和行政化。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治理主体,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治理关系是行政治理关系。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新型治理模式是一种产权契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下,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各自在网络空间的存在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聚合体系.在参与治理这个聚合体系的过程中,各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博弈者特性".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以私营部门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和以公民社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分别对应着以主权国家法规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及以共识和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制度建构过程.从利益相关度、权力和权威、合法性及治理成本四个方面衡量不同主体的博弈者特性,发现三个治理主体在不同层次治理议题上的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主体主导的治理模式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治理议题,协同治理形成了基于网络化时代源于多元权威和多重结构的新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作为职业教育特定办学形式的一种新现象,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兴起中的多层次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作者就校企双主体办学的概念、研究假设、理论命题、治理理论和模式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一些带有综合性的看法。首先,双主体办学治理作为多中心治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国家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现实回应。这使得双主体办学治理实际上是特定对象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治理,即一种双重治理进程。其次,双主体办学治理进程是国家和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行为体共同推动的,但是政府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行为体,即"领导者"。再次,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的启动和持续运行需要权力、利益和认同的共同基础,其具体表现是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和认同强化,它们在互动和互构中共同形成双主体治理所必需的物质和观念上的条件。最后,构建了一个由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治理绩效四个维度,由理念与目标、举办权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构架、投资构成、决策机制、执行系统、监督反馈、利益分配等9个基本模块组成的双主体办学治理模型,提出了参与式治理和双元共治两个基本模式,两种治理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15.
“参与治理”是加强民办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促进品牌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选择.与“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两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相比,“参与治理模式”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参与话语”下,需要重塑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即从优化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教职工和学生的合作治理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改革,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回归社会,让社会和公民实现自我管理,也即社会自治。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机制,创新社会自治方式,实现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放管服"改革为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为外部治理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制度保障和改革思路。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计划,其关键是理顺和明确大学外部治理的主体关系与角色定位:政府当加强制度设计,促进职能转变,依法主导和推动多元主体协作共治;大学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大学章程,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主办学能力;社会积极参与协同治理,以第三方评估督促办学质量提升。基于"放管服"改革思路,亟需系统构建内生外促的大学治理基本框架和联动模式,明确政府、大学和社会协同互动的责任担当及能力指向,强化程序正义的制度规约,注重显性制度与隐性文化和谐共生,切实为优化大学外部治理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分权"与"自治"为核心特质的由政府、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的构建将促使职业教育更具有效率和活力,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一是在治理结构和利益格局之间寻求平衡,架构适度多元的治理主体;二是在组织集权与主体分权之间寻求平衡,建立适度分权的治理系统;三是在协同合作与合理制衡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与模式选择相适配的治理机制;四是在市场行为与政策设计之间寻求平衡,完善适应目标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社会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在治理体系当中的作用,作为公共治理重要主体的社会组织应当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以适应治理需要。与政府间维持着紧密"依赖—控制"关系的社会组织面临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这两种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与中西方行会组织的发展路径基本对应,基本呈现了"控制路径"与"自治路径"两种发展路径及其相应的功能特征。从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时代需求来看,"控制路径"难以培养能够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长期依赖这一路径将逐渐造成社会治理的失败。应当通过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社会组织运作逻辑的转变实现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创新社会治理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创新社会治理要求社会主体多元化,推进政府和社会开展合作治理,实现社会和政府的良性互动。加强政府的制度能力建设,增强政府的制度形成能力、实施能力和调适能力,能有效保障社会治理的效果,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