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前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依赖真实的物理设备,存在设备数量有限、占地面积大、实用效率低、运维成本高和师生安全隐患等明显弊端.广东省先进机器人技术教学团队基于新一代数字孪生技术探索面向智能制造专业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分析当前的实训背景,阐述实训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思路,并以智能装配区为典型介绍功能模块设计方法,以"工业...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平台资源设备不足、教学知识覆盖面窄、产教融合不足和投资效能低下等问题,该文采用柔性模块化的方式,通过设备、单元、系统逐层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集成MES、SCADA、仿真和管控等工业软件模块,搭建基于柔性模块化的智能制造工业级开放式实训平台。该平台结合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知识和课程,建立了多层次的柔性定制开放式实训体系,兼顾实验/实训和科研。同时,该平台以实际工业场景需求为例设计实训项目,能够根据不同人才需求层次自主柔性定制智能制造实训模块和项目,平台延伸和覆盖了智能制造教学知识点范围,进一步挖掘了资源设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的要求已在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未来制造业的升级新常态,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智能实训车间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和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等方面对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五年制高职制造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上,阐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大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要素,以“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探索制造类专业实训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着力培养德技兼修的制造领域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PLC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存在工业现场感不强、工业场景无法自主设计等不足,利用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软件进行PLC教学与实训,该仿真软件能满足学生深入现场场景和自主设计相关场景的需求,更面向真实现场工况。通过详细介绍装配流水线的PLC实验和实训流程,阐述了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SFB虚拟仿真软件的实验和实训过程。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课程内容“重制造、轻信息”,技能训练“重专项、轻集成”,教师技术“重专精、轻跨界”等不足。文章阐述了提升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具有系统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包括名企引领、技术融合,重构“制造+信息”专业群课程体系;系统导向、平台支撑,重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企业轮训、专业跨界,打造复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等,实践表明该举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大型船舶制造类专业群的内涵与特点,以船舶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通过对其相应的岗位群能力和素质培养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对生产过程实践技能教学的特点,研究并构建了基于船舶制造技术专业群的实训平台,并对平台的硬件建设、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价,以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高职制造类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类课程既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毕业设计为例,探讨评价学生实训课程学习情况的原则,形成实践性教学项目的评分细则,以此推动实践性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实施,我国制造产业将全面改造升级,这必将影响到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的状况及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针对目前高职制造类专业存在的专业改革发展准备不足、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滞后和教学资源储备不够等问题,需要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要素: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重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教学条件及环境;实施师资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智能制造实训教学系统”,以“化整为零、联零为整”的教学思路,“虚实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赛促教”的评测手段,将智能制造实训教学系统划分为智能加工单元、智能检测单元、总控信息管理三大模块。依据三大模块,分专业、分模式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课程,使工业化真正走入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背景,评述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其意义重大。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充分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柔性制造生产线实验室,探索和实践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并详细阐述了这一工程训练教学的组织实施情况以及在实践教学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明确指出了基于柔性制造系统工程训练教学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智能制造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需求,设计了智能制造单元系统集成应用实训平台。该平台集成智能仓储物流、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智能检测等模块,利用物联网、工业以太网实现信息互联,融入MES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接入云服务实现一体化联控。基于该平台设计了硬件搭建及电气接线、通信组态及调试、各单元智能化改造和控制网络集成调试4个由易到难的实训项目,还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创新性、开发性实训项目,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开发能力及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硬件不足、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人身与设备安全等难题,根据智能制造数字化、系统化、综合化等特点,结合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智能制造虚实结合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应用研究。阐述了虚实结合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虚实结合的系统级、设备级、基础级分层次的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并进行了虚实结合项目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从虚拟到实训、从基础到系统的创新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且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智能制造时代人才需求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级人才立方体模型,指出智能制造系统级人才需要掌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并熟悉具有较高复杂程度的单元或系统。实例阐述了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级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以国家智能制造系统标准架构为参考,包含智能制造生产线和数字孪生两部分,由网络层、设备层、控制层、运营管理层以及智能应用层组成。实践表明,该实训平台可满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能够用于各类智能制造相关比赛训练。  相似文献   

1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技术领域,重点围绕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如何优化传统专业结构、如何培养多样化人才、如何强化教学条件支撑等三个难题,打造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产教贯通、供需畅通、校企融通,实现了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成果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兼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任务。从锻造教学队伍、完善教学过程、营造教学氛围几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同时在传统制造实验融入红色文化、先进制造实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能制造实验融入时事政治等思政元素,进一步实现实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技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块式实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可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前者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后者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技工学校模具制造实训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设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实现制造强国的人才需求战略目标出发,以学生为本,围绕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智能制造综合实训模块"及"虚拟仿真模块",对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加强"智能制造"实训环节及虚实结合的实训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地,高职院校正对原有的制造类专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以适应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完善原有制造类专业内涵,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扩充职业院校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文章在分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目的是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指导教师能力水平不高、实践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和职业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该平台集生产服务、专业课教学、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实践表明,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平台为实施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锤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