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联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讨会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刊物的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结合黄楠森、王东主编的新著《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重点研讨了以  相似文献   

2.
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8年12月22-25日在海口召开了"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课题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进行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必须坚持面向现实、立足当代,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在艾思奇同志的家乡纪念《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并把它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思考、讨论。 70年前问世的《大众哲学》,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的典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在数十年中启发和教育了千百万寻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引导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人学学会、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一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研讨会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黄枬森文集》首发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国防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艾思奇《大众哲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程中的经典,缘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失学者、哲学初学者、普通读者都属于艾思奇写作意向中的读者对象。《大众哲学》具有革命的引领作用,也有科学的启蒙价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艾思奇对《大众哲学》的不断修订提示我们,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面向大众的哲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经典性得以稳固和强化,并开显出新的意义和向度。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29日,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等中央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和《黄枬森文集》的出版,同时参加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人学学会、北京大学哲学系、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主办的"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基础。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得到进一步证明,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学懂悟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彰显,在指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愈加鲜活。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的核心内涵。它传入中国之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从早期探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制度设计和意识形态整合取得显著成果,再到之后脱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导致政治话语权曲折发展,留下了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之下,党的领导、民主与法治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的"一体两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的关键词。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发展的新境界。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21世纪中国共产党国际政治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把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后商业气息增强等因素,加之部分学者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使其失去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出现当代“哲学贫困”的现象。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宣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出发,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当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研讨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深入阐释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2010年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对辩证唯物论进行了创新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思想对党的群众史观进行了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整体世界史观进行了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2011年4月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共产党90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共腾冲县委党校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暨哲学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月17-21日在艾思奇的故乡云南省腾冲县召开.  相似文献   

15.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早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并对哲学中国化、现实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众哲学》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和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普及,不断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之际,应该深刻反思其成功经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借鉴意义。《大众哲学》抓住了大众,凸显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是"头脑"与"心脏"的互需关系;《大众哲学》的问题意识,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紧扣时代需要;《大众哲学》的平民气息,启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作者身份与地位上要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了李彦敏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该教科书颇有新意,既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贴近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又能与时俱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贴近现实;既吸收了近年来哲学理论界的一些理论成果,又有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人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社会的实践亟须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应.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既是完善全球信息社会治理的需要,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信息、信息劳动、信息实践、信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对全球信息文明发展的哲学反思.中国信息文明发展道路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提供了实践基础.网信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信息化长期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因.21世纪全球迈向信息社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汇聚,为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引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新贡献,是中国为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和建设信息文明社会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6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层论坛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主办,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来自教育部社科司、中共中央党校、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