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三农"自媒体呈爆发式增长,在激活农村可见性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通过选取今日头条上13个自媒体号,基于空间理论从发布形式、内容主题、场景呈现、画面语言、电商倾向、主流媒体的报道情况六个维度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三农"自媒体在叙事空间中建构话语,在接受空间中创新传播策略,在社会空间中实现价值变现,同时也存在文化遮蔽现象和传播中的生产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3):51-61
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MeToo"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的赋权。但这场运动在行动过程中的话语表达容易陷入早期女权运动的二元对立。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自我反思来看,"MeToo"运动作为一种实践运动,除了要解决性侵和性压迫问题,还要警惕这种激进女权运动被其他意识形态收编利用。在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刺激下,男权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对女性主义进行殖民化,加深普通女性群体对女权认识的本质主义,伪女权主义意识也会进一步强化"MeToo"运动中一般女性的"非此即彼"思维。"MeToo"运动要反思这种本质主义的他者化,使这场运动真正推动社会公平与女性民主化,在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中寻找价值共存与社会共识的"中间领域",通过理性与情感共同推动保护女性的制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是建制性媒体和替代性媒体互激互渗的结果。前者主要通过"合理化"扮演理性动员的角色,后者则通过"建构认同"进行情感动员。共意性运动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冲突性事件中所占比重差可忽略,而且媒介动员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但探讨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具有"昭示"意义,因为作为"媒介"与"国家"、"民众"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对话机制,其展示了转型中国在"国家-社会"重构进程中积极的面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魂",医书《四圣心源》有云:"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魂者,神之初气……"可见,"魂"在"神"之前,泛指一切思想、精神之本源。什么是媒体品牌之"魂"?在媒体品牌产生的过程中有哪些本源思想可供借鉴?笔者以为,凤凰卫视是一个绝好的"解剖标本"。从1996年至2011年,凤凰卫视已经有了15年的历史。15年的发展应该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文以"凤凰之路"为"史鉴",竭力厘清打造媒体品牌的一般规律和本源思想,希冀对当下中国主流媒体以及海外华语媒体进军"国际传播"市场的战略和策略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地位授予"是大众传播媒介重要的社会功能,获得媒介授予的"地位"对社会组织意味着可获得公共关注及在社会场域中行动的合法性。通过报道中"媒介身份"的建构,大众传媒能够完成对社会组织的地位授予。本文以一个进入中国多年的国际环保组织为个案,分析其留痕于国内媒体报道中的"媒体身份",以从经验考察中透视我国媒体对社会组织的"地位授予"功能。本文显示:"国际"身份既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获得媒体身份的有利因素,也构成了一种障碍。"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媒体对其媒体身份的建构。在不同的媒体类型、报道议题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媒体身份会被选择性地呈现。我国媒体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媒体身份"的建构具有不稳定性和策略性,这也显示出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媒体之间关系的不稳定。这种状态呈现了中西方媒体对社会组织"地位授予"功能的差异性和本土性。  相似文献   

8.
朱梦瑾 《视听》2016,(6):113-114
本文以法国"开门运动"为例,以2015年11月13日晚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为背景,剖析出社交媒体能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好媒介的示范作用,并利用好自身"裂变式"传播的优势对社会造成良好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并借此提出了对社交媒体充分利用"狂欢理论"后,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存在的隐患以及对网络公共舆论易被操纵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2011年秋季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由社交媒体组织发起并积极跟踪报道,相比之下,美国传统主流媒体表现颇为被动,在运动初起时并不重视。总的来看,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呈现由弱变强的趋势,这是美国传统媒体运作模式的特点与缺陷使然。从"阿拉伯之春"到"美国之秋",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位,以快捷的传播成为人们的首选信息源,并成为社会集体行动的组织者。面对这一现实,传统媒体需要加强议题设置、强调理性化表达、深挖报道深度,方能在现代传播中继续担当"船桥上的瞭望者"。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视频传播作为一种较为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传播形式,在与"互联网+"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了多种的优势性。本文就针对"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融合的启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希望可以为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得更好、更优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电总局出招,限娱限广告,力图挽救电视媒体目前这种狂热的运作。其实此举也是在挽救国人的精神食粮。媒体传播的意义在哪里?媒体面向谁传播?我想在讲"限"之前,先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无论哪个媒体,只要做的内容没人看,离开了观众、读者、网民的支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今,我国的大部分媒体还是属于党和政府的喉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转型,随着时代进步,公益报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闻品种。公共性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新闻媒体长期以来被称为社会公器,发挥公信力,维护公众利益,这点与公益行业相互契合。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在社会公益求助空间拓展的背景下,媒体从被动到主动,在公益传播中实现角色转化,让公益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社会心理学的"陌生人"视角,分析了网络陌生人的人际不确定性和情感正向性特征,讨论了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导致社会化媒体内舆论领袖和议题涌现,并实现情感和信息的极化与放大;再通过"不确定性"的理论视角,讨论这种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间共振、潮涌,导致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动员能力的突生性和意外效果,进而生成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百度热词榜排名首位、优酷点击量近千万、上百家媒体采用、数十家电视媒体播出……新华社推出的全媒体融合报道《"史上最牛零食"调查:疯狂的辣条》成为一次席卷"3·15"的强势传播。如此"任性"的报道是怎么出炉的?背后有哪些酸甜苦辣?传播上采用了哪些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业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也日趋时尚,快捷,越来越喜欢读既赏心悦目又真实直观的图片新闻.为此,许多媒体不惜拿出黄金版面刊发大幅图片力作.有媒体形象地称: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在"读图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尽展主角风采呢?这当然离不开图片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微信、微视频、自媒体等新媒体,对党报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融媒体快速便捷的传播、生动活泼的海量内容等优势,党报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策划、挖掘优势、打磨精品。本文主要以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巡礼"为例,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应该坚守什么?转变什么?从而在报道出彩的同时,增强党报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1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客户端已经成为国内各新闻单位在移动端传播、拓展的主阵地。如何建设、发展客户端,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的蓝色海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本文以山东省新媒体大平台移动端出入口——"海报新闻"客户端的建设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许多主流媒体构建起了"矩阵传播",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认知偏差。本文认为"矩阵传播"并不等于媒体融合,也不必然使媒体获得大流量、增强用户黏性,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纠偏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