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同质化、知识体系滞后、应用场景固化等问题带来的人才供给不足,选取国内外11个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案例进行扎根分析,探索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9个关键要素,构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双循环”理论模型,进而识别出“AI专业研发”“AI+场景应用”和“+AI技术赋能”3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性提出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并从实践层面为科产教融合培养AI人才提供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让很多人对“财务会计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响应教育部要求,将“财务会计学”打造成金课更是备受质疑。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和金课建设标准要求的培养目标,并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期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会计学”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信息科技新课标将“人工智能与智慧生活”设为六大主线之一,而2020浙教版教材已涉及人工智能的内容。本文分析了该教材人工智能单元的图像识别课时内容,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中草药图像分类”为主题的图像识别项目式学习课程“常见中草药图像分类小助手”,将AI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出了一种人工智能教学活动设计新范例。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主体之外新的“作品”来源,根据其创作过程是否完全独立于人类,可将人工智能创作物划分为第一类人工智能创作物与第二类人工智能创作物。从作品构成要件与客观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创作物应当被认定为作品,且应设立人工智能作品作为新的作品类别。若拒绝人工智能创作物进入版权保护体系,会导致“僭称作品”和“公地危机”,不利于版权市场的稳定与繁荣,而版权法体系对其接纳留有空间。从权属问题而言,现有制度与社会伦理都难以接受人工智能成为权利主体,应运用“视为作者”制度拟制人工智能使用者成为“法律作者”与“著作权人”,并建立作品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5.
2017年至今,全国各地很多中小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很多专家和教师认为人工智能教学可以通过“感知体验”“原理探究”“创新实践”几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于刚接触人工智能的学生来说,“感知体验”环节能够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应用与价值,起到直观感知、初步了解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本文将针对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的“感知体验”环节从作用、典型平台和教学案例几部分进行阐述,与老师们就应该如何进行人工智能课程中“感知体验”环节的教学工作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判定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存在认识分歧。人的主体性是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必备要素,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不具备创作意图,人可以将创作意图体现于人工智能生成物之中。人的情感不易被人工智能所模仿和表达,应当以人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的创造性贡献作为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的依据。构成作品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具有“对话”功能,为了防止作品结构消解、避免作品“对话”功能缺失、防止著作权法激励错位,应当摒弃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判定的“外观主义”路径。同时,也应当探索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保护策略,坚持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来源于“直接使用人”的基本立场,避免受众对人工智能生成物和普通人类作品产生混淆,在维护著作权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Chat GPT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拟真度和功能维度方面达到新高度,其特性由三种关键技术支持,分别是预训练、大模型、生成性。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激发传播领域的生态级变局。在信息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穿透网络资源壁垒,成为下一代网络入口和超级媒介,驱动传媒产业变革。在个体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刻地对个体赋能赋权,促进传播权力下沉和人的数字化生存。在连接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连接中枢,激发移动互联转型为智能互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全面智能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传播与社会的治理逻辑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首先,主流媒介的角色需要从“To C”转为“To B”;其次,要注重智能算法模型的“赋魂”机制;最后,构造“算法失灵”的社会补充及“算法脱轨”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拓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内,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使教育的中心再一次转向儿童。对比进步主义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二者都源于社会和教育的传递,都有共同的儿童中心。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工智能教育在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儿童向“智童”、经验向“智验”、活动向“智动”的“三中心”转变;教师之教向倡导民主、解放心灵、培养理性和组织知识的转变。以进步主义教育的经验教训反思人工智能教育需借鉴:不能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对立;不能让智动完全依照儿童个性和需要展开;不能让人工智能教育非人性。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为了确立其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6月,印度国家转型研究院(NITI Aayog)发布了《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全民人工智能》(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lligence Artificial:AI for All)报告,将人工智能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提出“全民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此,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CBSE)采取了双重举措:一是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选修课;二是将人工智能有机融入K-12阶段其他学科的教学,作为综合课程,帮助印度的下一代“为人工智能做好准备(AI Ready)”。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其生成物的出现也对现行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目前还未有合适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和保护。现有的理论多为探讨生成物是否是“作品”,对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作者”却鲜有论述,规制和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的主体适格问题。在人工智能生成物不是“作品”,人工智能也无法获得“作者”身份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于使用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据韩国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14日报道,韩国教育部当日发布通知,决定在学校积极引进人工智能,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智能技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辨别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通知指出,为了消除小学数学学习差距,韩国将在学校教育中首次引进人工智能(AI)系统即“数学探险队”。“数学探险队”在教育课程、教科书的基础上设计课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预测学生学习结果,推荐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内容,并提供学习建议。该系统从9月14日开始向韩国所有小学开放。另外,教育部之前发文称,将从2021年第二学期开始在高中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数学”选修课。  相似文献   

12.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复合型学科的建设。我国对“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非常重视,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培养人工智能和前沿学科交叉型人才作为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的重点任务。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研究与创新基金会联合建设的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博士培养中心作为英国“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复合型学科建设的先驱性实践,具备强大的学术支持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文章通过探究该中心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概况、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实施与评价,为我国建设此类复合型学科提供借鉴。文章最后总结了在培养“人工智能+X”人才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沈峥嵘 《江苏教育》2023,(13):69-72+92
在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项目化情境,给学生鲜活的探索体验。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路径包括建构“人工智能+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劳动”教学资源、创新“人工智能+劳动”教学方式等。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重塑了人类的技能、工作任务乃至整个职业,形成了“技能—任务—职业”三重替代效应。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三重替代”效应,直接面对劳动市场和职业变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进行根本转型。一是适应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新需求,将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二是应对“三重替代”效应的冲击,动态调整人才类型的供给结构。三是适应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新要求,通过变革传统课堂中教师、教法和教材三要素,逐步形成由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特性的教法和开发囊括人工智能不易替代的关键技能内容的教材所构成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16.
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的价值是多重的。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和生活储备知识与技能,还是推动人类教育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需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在于二者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通过“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两种模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应用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从识别准确度超过人眼的计算机视觉开始,人工智能逐步走向产业化。而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兴起则再次告诉人们,人工智能将必然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几乎同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人工智能”的要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数据合集,筛选截至2022年的963篇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题或以“教育人工智能”为标题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并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在研究趋势上,国外人工智能教育渗透领域将更加细化,在更加依赖数据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挑战。研究结论即国内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时应强调实践和应用、跨学科融合以及开放与共享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教育者以批判性逻辑和局域经验性认知为基础,将注意力放在ChatGPT等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异化利用上时,可以很轻易地挖掘其所引发的教育质量失控、运行失序、伦理失调、认知浅化、创新堕化等外在异己性风险,成为自觉公开或隐蔽抵制的“技术幽灵”,容易形成一种基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强化的新的不平等。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强情境化、重整合化、凸显个体差异性和内蕴批判精神的特征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能为学习者重构空间、重建内容、重塑能力、重调过程、重建评价等,为破解单一知识来源、冲击标准化场域、打破封闭式教学和突破外在表现评价等教育异化现象提供“解决工具”。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利好”转化需要以理想课堂建构为追求,建构人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共生成长的生成机制。对此,基于动机类别和联结机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转化机制区分为顺应型机制、响应型机制、主动型机制和建构型机制,旨在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和联结机会,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应用,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失序”到“有序”的应用转变。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不断深度融合正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场域,也赋予了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时代境遇,形成了“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理念”“人工智能+教师专业知识”“人工智能+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体系,从而激发教师精神塑造、助推教师知识增长、驱动教师能力提升,促成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重构。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人机协同所带来的“唯主导论”和“唯技术论”的教师专业理念“异化”、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引发的教师知识体系不断“深化”以及人工智能“简化”教师综合能力的多维挑战。因此,教师可从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意识、注重自我成长,提高智能核心素养、坚守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等方面达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