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政治游说、清末王韬的政论文体,到梁启超的报章新文风,政论话题搭载现代电子媒介,产生了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政论片。本文从传播路径、传播平台、传播技巧、传播策略和传播规律等维度就十九大期间播出的一系列新时代政论片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政论片如何建构"政治认同",并就政论片传播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迫切需要政论来开启民众的智慧。当时所办的报刊以及读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报刊的政论文章:报刊影响力的大小也取决于所登政论的好坏。因此。维新派有影响的报人都是声名远播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和汪康年就是杰出的代表。政论时代必然会产生政论写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维新报人言论写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代表报人言论写作的特色,而且可以为当代言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 谈论或写作政论需要理想主义.这种"主义"不仅意味着对政论将来式的谋划,也包括要回头看,真正明白政论从何而来,因何而起,以及它现在的情形.无疑,政论的整体目标是指向特定的政治架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政论者的言说都在强化某种政治目标,尽管这些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甚而存有冲突和矛盾的一面.因此,政论者的政治价值观是先于文字存在的,并决定了言说的质量和影响力.反之亦然,当评估政论文章的得失和优劣时,检视的最重要标准是文字背后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谈论或写作政论需要理想主义。这种“主义”不仅意味着对政论将来式的谋划,也包括要回头看,真正明白政论从何而来,因何而起,以及它现在的情形。无疑,政论的整体目标是指向特定的政治架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政论者的言说都在强化某种政治目标,尽管这些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甚而存有冲突和矛盾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台湾电视媒体的政论节目热潮绝对是世所仅有。像这几年来引发风波最多的两个政论性节目《2100全民开讲》与《大话新闻》,其收视率之高,对政治(特别是选举)事务的影响力,让研究电视传播的专家也跌破眼镜。许多夫妻和家人因看电视政论节目而吵架,朝野政党人物也花不少时间猛批政论节目,由此形成了台湾电视政论节目、选民、政党三者之间微妙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台湾电视媒体的政论节目热潮绝对是世所仅有.像这几年来引发风波最多的两个政论性节目<2100全民开讲>与<大话新闻>,其收视率之高,对政治(特别是选举)事务的影响力,让研究电视传播的专家也跌破眼镜.许多夫妻和家人因看电视政论节目而吵架,朝野政党人物也花不少时间猛批政论节目,由此形成了台湾电视政论节目,选民、政党三者之间微妙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盈 《青年记者》2022,(15):40-41
本文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的《在红船起航的地方》系列专题政论节目进行回顾,分析其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的创新,提炼传播经验,探讨融媒体发展的新形式、新业态、新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篇政论,就是一面旗帜。政论是传播真理、批驳邪说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起着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巨大作用,说它是“射程最远的大炮”,是“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恐怕是当之无愧的。那末,好的政论的无穷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要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好的政论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阐述党的纲领路线、方  相似文献   

10.
群体政治心态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分化整合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甲午战后,社会各阶层政治情绪的激变成为晚清政论报刊时代形成的心理基础。阅读主体心态从求新求变到激进化、进而革命化,成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变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纵观各级党报上的新闻评论,大都做到了论术的问题新、针对性强、观点正确、论证严密,使人看后受到触动和启迪,对加深人民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不少新闻评论严肃说理有余.生动活泼不足,行文呆板沉闷,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和典型的有情节的生动事例(个人署名评论在生动活泼方面稍好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不强,减弱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向杂文学习。高级编辑、杂文家储瑞耕说:“杂文政论化则杂文死,政论杂文化则政论活…  相似文献   

12.
杜筠 《声屏世界》2009,(7):64-65
台湾政论节目自1994年首次在TVBS出现,至今已整整过去15年.15年间台湾政坛风云变幻、政党斗争愈演愈烈、选举泛滥、社会混乱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使台湾政论节目这一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电视节目经过十几年的磨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台湾电视界的一大奇观.在政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娱乐元素随着节目的盛行逐渐被运用其中,并慢慢成为政论节目不可缺少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学者、理论家,而且是一代无产阶级政论家的典范.在他活跃于中国革命斗争洪流中的短短几十年里,他亲自创办和编辑了近20种报刊,写下了5000多篇政论、杂感和其它文章.他的政论作品思想明晰、笔力雄健,充满了促人上进的青春昂扬之气.李大钊是利用政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个,他的许多政论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远见,而且在写作特色上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政论的光辉传统.  相似文献   

15.
政论专题片一直以来都是宣传主流思想重要手段,在融媒体时代,政论专题片也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8集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通过图像修辞、声音修辞、宏大主题的个案切入、融媒体跨屏传播等路径,从视觉到听觉、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家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实现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跨越全面再现,而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记忆的参与、回顾和创造,国家意识形态得到深刻认同,这正是政论专题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而政论更是党报评论的标志性文体,作为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政论文章承担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引领舆论。在新时期的传播环境下,做好政论文章,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才能彰显党报特色,也才能让党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相似文献   

17.
电视政论片由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相结合,以特定的主题为表现题材,具有鲜明的思辨性。《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播出的历史题材政论片。本文以政论片内容为出发点,分别从叙事手法、摄影技巧、对白设计等方面深入分析,为政论片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如何充分发挥电视诸要素的作用,更好地深化和揭示主题,从而摆脱"形象化政论"的说教,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成为近年来许多电视记者、编辑不断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程进  王中伟 《东南传播》2022,(2):141-144
边疆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风情的边疆。纪录片尤其是政论片,与生俱来具有向社会发言的传统。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录片《新军垦战歌》为例,揭示了如何运用风景建构生命情感、形塑历史记忆、强化家国认同,并探讨了“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情感共通”等风景书写意识形态的主要机制。探索包括风景等自然载体与思想价值观念在文艺作品中的融合机制,将为政论片更为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诉求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兵团政论片担负着地方事实传达、政治宣传教育、区域特色建构等多种功能。在社会进步、技术更新、新纪录运动等影响之下,兵团政论片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化。但总体来说,目前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创作主题单一、价值观念陈旧、重创作轻传播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兵团政论片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进一步拓宽创作题材,更新创作观念,重视推广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