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的武术文化故事对提升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武术文化故事”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联系、外在挑战及叙事策略。结果表明: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武术文化故事”对于传达外交理念、构建民心工程以及弘扬丝路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但也面临着复杂的传播环境、分散的传播力量、传播人员的“质”“量”缺失、传播内容的“技”“理”晦涩难懂等四大挑战。而以内容为“根”,重构武术的“身体语言”体系;以沟通为“茎”,构建“官民互补”的对外传播合力;以人才为“叶”,培育武术文化认同:这些是迎接挑战、实现价值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全球化是武术发展由中国而世界“脱域”(吉登斯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表现出对全球化的浪漫化和陌生化、蔓延的“张之江情结”、对竞技武术“手电筒”式批判和对传统武术的美化等倾向。因此,我们认为,武术的全球化应以这样的文化姿态进行当代的武术生产:防止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把持好“个性的让渡”和“个性的保持”的合理张力,以“接着讲、借着讲、通着讲”进行武术现代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史悦 《武魂》2013,(5):36-36
传统意义中武术练习方法有三种:文练武练与横练。无论是从意义上讲还是从内容方面说三种习武练习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却也十分混乱复杂。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力求以客观的便于理解的思维方法去阐述武术中的“三练”,以便于指导大众正确选择运用武术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相似文献   

5.
基于“普遍有闲的社会”理论,对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四位一体”的模式分析,认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要以弘扬“武术文化”为主线,秉承“文化传承”的原则;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整合“武术技理”为重点,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完善“武术技法”为根本,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发展“武术艺术”为导向,满足“愉悦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武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当代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了一个“无奈”与“尴尬”的发展境遇,“墨守成规”的武术教学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实施新路径提出:(1)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系统的学校武术课程体系;(2)落实“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健康第一”的武术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提倡和推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武术教学新理念,令学校武术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武当山武术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认为:武当山先民为武术的产生储备了先决条件;原始战争是武当山武术产生的动因,“干戚舞”是武当山武术诞生的标志;巴人“巴渝舞”是武当山武术活动的一大亮点;楚人“武当”,促使了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从武术活动的群体、功能上来看,武当山武术活动主要有:军事武术、民间武术和道教武术等活动。  相似文献   

8.
围绕武术的社会认知、信任、形象危机与武术教育“去身”“去心”的教育问题,利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先秦武术教育进行深入探析,并从中获取启示经验,以期消解武术社会信任与教育问题。先秦武术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1)“以礼见天”的等级规范教育;2)“乐舞之和”的制敌武德教育;3)“射以观德”的内外不伪教育;4)“御以载道”的天下治理教育。启示:1)将“以礼始终”的观念贯彻武术教育全过程;2)让“寓教于体”的身心教育,成为武术教育的主体内容;3)整合与开发武术的“技术之乐”,提升学生、大众对武术的喜爱。先秦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教育的源头,探源与汲取先秦武术教育中的内涵价值,对武术面临的社会认知、信任、形象危机与武术教育的“体教分离”具有借鉴与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武术与诗歌是两枝并蒂璀璨的千古奇葩。它们“形神相依,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辉煌象征。文章通过探讨中华武术蕴藏的诗韵美,阐明当代社会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打造“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东方文明的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再次复兴梦的方法和意义:继承和创新传统武术不能只讲形式华美,忽略精神内涵的发掘;发展和传承传统武术不能只注重练形,忽略武德的培养。武术是动作化的诗歌,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习武者提高文化素养,亦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现代武术,促进未来武术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古代武术发展。从宏观上讲,古代武术发展有以下几大特征:古代武术主要沿着以军事战阵为主的官方武术和以江湖私斗为主的民间武术两条线发展,二者相互交融;定性地讲,古代武术是一种技击术,其发展主流是以提高技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攻防技击类武术,同时也存在花式表演类武术和健身养生类武术两大旁支;古代武术形成了派系林立的武林,各个拳种又形成了一整套由功法、套路、拆招、散手、实战组成的技术体系;长期以来弥漫于封建社会的“重文轻武”之风制约着武术社会地位的提高;古代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渐进式,而非断裂式,并悄然传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华武术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武术的国际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推动中华武术国际推广的角度出发,对中华武术在国际推广中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发掘中华武术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全方位建设武术国际推广人才队伍;创新中华武术国际推广的方式等中华武术的国际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武术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武术是什么,什么是武术”的“武术本体论问题”是武术研究者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因为这是武术学研究的起点,是武术学学科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本体进行了思索与探寻。研究认为:武术是一种有着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  相似文献   

13.
《武林风》这档地方卫视栏目,其成功有目共睹。这作为一种现象,值得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思路:透过《武林风》现象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进而思考高校武术开展尴尬的根源,并探索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分析“武林风”现象,发现:大众的“武术情结”是“武林风”成功的思想基础;以娱乐思维为主导是“武林风”成功的关键,进而剖析和思考当前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根源是思维问题,即:以竞技武术为内容,以训练模式授课的竞技思维定势问题。因而提出,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思维转向,即由竞技思维定势转向以娱乐思维为主导,并在武术课的内容、师质改造、竞技武术的定位和武术教育功能的定位方面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3):F0002-F0002
2009年,在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将武术界定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耍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而在1988年召开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则将武术的定义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马剑  邱丕相 《体育学刊》2004,11(5):65-68
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遵循的必然规律,然而武术界诸多人士紧抱“嫡传”、“正宗”,使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数字化时代,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视角对武术的生存发展进行新的诠释与构建,应是武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武术当前面临尴尬的处境:武术具有健身益寿价值,但适合人群较窄,且缺乏理论支撑;武术具有娱乐欣赏价值,但在套路竞技比赛中,观众廖若晨星;武术具有技击价值,但在套路竞赛场中缺乏“章法”,在实际搏斗中缺乏应用性。建构武术发展之路是:体现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武术生存发展的思想内核;皈依“纯朴”,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武术“儒雅”之身是武术生存发展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首届全国武术形象大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观众及时深入了解有关大赛的进展以及背景情况,大赛组委会决定拍摄20集大型专题系列片《天下英雄》。目前,本片已在北京电视台播放了4集。 首届全国武术形象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吴道新先生曾在筹备会上讲:“我们要给老百姓一个交待。”从某种意义上讲,制作《天下英雄》似乎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有关武术形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路与散打开展时间的错位使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现象初露端倪;套路与散打技术体系的本质差异是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的根本原因;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加快了竞技武术“练打分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志禹  郭守靖 《体育科学》2006,26(10):87-90,94
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对策: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一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文化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主体“人”为线索,分析“人”在武术发展中的体悟过程。研究认为:“体”是编码者对身体运动规律体认的过程,是武术技术的发展和身体文化交流的基本条件;“悟”是传播者“内省”技道与“自悟”德行的修行过程,是武术技术创新、德育教化人才的方式;“体悟”是解码者对武术文本“形、象、意”的解读过程,是解析武术文化表征和内在意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腿可飞腾——谈武术的跳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运动历来讲究“窜蹦跳跃”,四百多年前戚继光就在著名“拳经捷要篇”中写到:“腿可飞腾而其妙也。”跳跃,是我国武术独具风格的一项内容,适宜青少年锻炼的长拳中跳跃很多:如“旋风脚”“腾空飞脚”“腾空摆莲腿”等。这些动作以腾空高,造型美,传统风格突出而著称。长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击距长、跳得远的一种拳术。跳跃基本动作包括在武术基本功里,除上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