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江苏崑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卒予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顺治二年、明福王朱由崧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破南京,他为表示和新王朝的不合作,更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之为亭林先生。和黄宗羲、王夫之在学术史上被尊称为“三先生”。顾炎武出身崑山望族,青年时曾加入以抨击当时弊政为宗旨的“复社”,主张读书务实,留心经世之学。清兵南下,陷崑山,其生母何氏与两弟均被难、家室被焚,及常熟陷,嗣母王氏绝食而死,这一切对顾炎武的刺激极大。他和“复社”社友归庄、吴其沆起兵抗清,失败后又曾襄赞太湖义军。当时清廷防民极严,每对无辜无味强加“通海”之罪,当时崑山乡宦叶方恒蓄谋吞并顾家遗田八百  相似文献   

3.
4.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有民族气节和唯物主义倾向的学问家和教育思想家。他著述甚多,长于考证,是清代考据学、音韵学、文字学、历史学、地理学的大师。他虽未曾授徒讲学,但关于教育目标、制度、课程、社会教育等都曾提出精到独特的见解,对于后代教育思潮有颇深远的影响。在本文里,笔者拟仅陈述他关于学习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他毕生治学经验的总结,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相似文献   

5.
陈祖武的学术生涯始自顾炎武研究,其相关学术成果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顾氏生平方面,他澄清了顾氏抗清、北游等事迹中的诸多疑点,并依据确凿史料做出合理的推测。在顾氏学术方面,他指出顾氏之学已突破程朱陆王框架而有新的内容,其哲学思想虽然零散但自成体系,其政治思想的特质是忧国爱民,其历史地位在于开启学风、示范方法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陈先生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多闻阙疑的求实精神和不拘成说的创新精神,尤可树为学界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考据学,或称之为汉学或朴学。汉代的儒士们治经,多注重训诂、文字及名物制度的考订,与空疏的宋、明理学相区别。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又开清学之先河,阎若璩、胡渭继其后,发展到后来的乾嘉学派达到顶峰。如此之类,就象冯友兰先生所说“讲汉人之经学者,以宋明人所讲之道学,以别于自己所讲之汉学”。钱穆先生认为,清学源于宋学,治近代学术者“必始于宋”,“近世揭橥汉学之名以与宋学敌,不知宋学,则无以平汉、宋之是非。且言汉学渊源者,必溯诸晚明诸遗老,然其时如夏峰、梨洲、二曲、船山、桴亭、亭林、蒿菴、习斋,一世魁儒耆硕,靡不寝馈于宋学,继此而降,如恕谷、望溪、穆堂、谢山乃至慎修诸人,皆于宋学有甚深契诣,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的历史变革思想是其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对此的态度应是“物来而顺应”,按客观规律办事。其基本做法是,正人心,易风俗,尊重人性,以变社会久积之弊。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考察了《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有关材料,认为顾炎武的修辞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善于修辞”、贵在创新,繁简得当,慎于用典和切忌求古。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至于重文言、轻白话,重书面语、轻口语,则是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1.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顾炎武的咏史咏物诗张兵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形态在动荡中渐趋宁静,另一方面,学术文化在碰撞中完成了转换与对接。处在这个转型期的诗人,可以根据其人生经历和政治态度划分为殉节诗人、遗民诗人、贰臣诗人和国朝诗人四大类。这些诗人各以其独...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作为清代考据大师为世所称道,许多学者都认为其治学惟重考据而不重义理,即有义理亦纯为宋学余绪,而无特立之论。其实这是对顾氏思想的一个误解。顾氏理学以经学为基础,而以经世致用为指归,是一种与宋明理学基本精神完全不同的新理学。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字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十分重视“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一生“足迹半天下,历七州,登四岳,所到之处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农林、水利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完成了极其丰富的学术论著。其中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和好友归庄外出游玩,夜里投宿在一个农家。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稀少,还有一些过路的行人也投宿于此。为了表达对农家主人的感谢,顾炎武和归庄赠予主人一些银子。走了一天的山路,顾炎武和归庄感觉很累,吃过饭后就躺下睡了。第二天日上三竿时,顾炎武和归庄才起床。洗漱过后,主人给他们端来两碗荷包蛋。吃完荷包蛋,他们带着整理好的行李准备继续上路。走到院子里的时候,昨夜投宿在这里的其他客人正在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爱国学者。他的一生,是追求学术、坚持反清的一生。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因豪奴欺主,怒杀叛奴之后,弃家北游,足迹遍及鲁、京、晋、陕、豫等省。在康熙二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的六年中,他四次入陕,前后居住时间达三年之久。陕北的榆林、延安有他的足迹,关中的华阴,临潼、周至、西安、乾县、富平、大荔、铜川有他留下的文章诗篇。在关中,他结交了象王山史、李因笃、李二曲等著名爱国学者和反清志士。他们或一同吟诗喝酒,或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或北  相似文献   

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正>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到今年巳逝世三百周年了.顾炎武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早年参加反对明末当权奸宦的进步学术团体复社.清兵入关后,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他匿名江湖,游历南北,仍念念不忘兴复,曾写下不少记录异族征掠罪行、同情人民疾苦、歌颂正义斗争、表达自己抗清决心的爱国诗篇.顾炎武还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的学者.他在经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经济等诸多领域里,都有很深的造诣,毕生著作达几十种之多,给中  相似文献   

20.
张栻 《中文自修》2004,(1):54-54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面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