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摞1981—1985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当年,她像雨露和阳光,哺育着我茁壮成  相似文献   

4.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让你感动的老师。孙老师就是我们最崇敬的好老师。她个子不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相似文献   

6.
正明天,相伴工作8个月的张老师就要正式退休了。上午,他神色凝重,严肃认真地交代了钥匙和灯等种种。交接完毕,有重任在肩的惶恐之感,更有对张老师的父辈般的不舍之情。初次与张老师打交道,是2009年做《中华再造善本》书目的时候,那时自己还在编目中心,张老师要求此套再造善本严格按照经、史、子、集的部类以及部类下面的种属排序,归类,从财产号到索书号相应保持一致,这样从数据到书签、再到排架,保持了最大限度的  相似文献   

7.
8.
我初中毕业便进入了书院门原陕西省艺术师范,第一个接触到的专业老师就是霍明先生,那时霍老师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风尘仆仆,豪气英发,作为学生的我,深受感染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振学 《报刊之友》2008,(8):86-100
我初中毕业便进入了书院门原陕西省艺术师范,第一个接触到的专业老师就是霍明先生,那时霍老师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风尘仆仆,豪气英发,作为学生的我,深受感染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南开有着极棒、极出色的一个教师群体。我从他们那里终生受益,至今心心念念,有一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殷殷亲情。  相似文献   

11.
冯龙 《军事记者》2005,(9):70-70
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专业知识极为贫乏的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在不曾见面的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在军内报刊上稿130余篇。每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油墨飘香的铅字时,我总是要反复细致地读几遍,对照底稿检查自己写作上存在的不足,因为章经编辑老师之手精雕细琢后发表,其中又多了一层学问。  相似文献   

12.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3.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高凤岭老师教算术课,戚运立老师教语文课。高老师细高条个儿,戴着一副眼镜,皮肤黝黑,五官端正,头发向后梳着,衣着整洁,连风纪扣也扣得整整齐齐。戚老师比起高老师个头稍低些,脸盘丰满,皮肤白净,衣着随便,外衣的扣子很少扣齐。高老师不苟言笑,文文静静,偶尔一笑,腮帮上显出两个很浅很耐看的酒窝儿。  相似文献   

14.
日常,我不断被身边的生活镜头所震撼、所打动,逼着我去构思、撰稿,逐渐养成了“爬格子”的习惯。开始由于掌握不了技巧,只能为厂广播室提供些素材, 1989年10月,省报通讯员殷默惠给我送来了《新闻爱好者》。我一看就被几个栏目的丰富内容迷住了。自此我算拜到了良师。每期到来后,不管工作再忙,家务再累,都要挤出时间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并坚持作记  相似文献   

15.
自小学而中学,而大学,我有过几十位可敬可赞的老师;跨入社会之门,又有过一些可称作老师的同事、长辈、领导们。然而,我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伴我终生的老师,莫过于书籍。书籍所给予我的知识,给予我的智慧,给我指引的人生道路,要远胜过其他老师。我自幼爱读书,上小学时晚上常常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读初中时,曾参加南通市韬奋青少年读书报活动,荣获了韬奋奖章。跨入大学校门,学的是文科专业,更是如饥似渴地看书。踏上社会大门,我在向社会  相似文献   

16.
老毛一回宣传科,就给了我“见面礼”,是几本“搞新闻”的书。我打心眼里感激:这老毛真够意思。老毛大名毛世芳。老毛是我对他的特称,这样我感觉亲切。当初,我在基层某部当炊事员时,经常喜欢写写画画投投稿,却是屡投不中。后来,有人帮我引见大名屡见报端的新闻干事毛世芳。一见面,我就拿出  相似文献   

17.
娇妻和爱子经常喜欢伏案翻看我入伍20多年所获得的大大小小20多个证书,而我自己时常独自欣赏的却只有1个证书,那就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颁发的新闻函授结业证书。就是这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引领我这个新闻业余爱好走上了军事新闻之路。军报函授,你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8.
不经意照镜,头发泛起缕缕白丝,感触万千。记得刚满17岁那年,步入黄石市图书馆,恍然28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啊。回想走过的岁月,没有大成就,也未枉度人生。出版4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十多次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如果说,在学术道路上有点进步,我说,这与省图书馆启蒙分不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伯海经常被人称呼张司长。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时设置期刊管理司,他就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调任首任司长。屈指算来,他离任也快十年了,期刊界不少人依然叫他张司长。到底是出于称呼官衔的从众心理,还是认同他为官一任,为期刊发展做了奉献,我没有一一细问。我知道,他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事期刊管理的官员。从到北京印刷学院任教以来,我就喊他张老师。我曾喊他张先生,可以叫他张书记、张会长,觉得还是叫张老师好。记得初到学院办公楼去找他,我好几次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网络盛传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母亲看后很是后怕。母亲以前是村小老师,也被称为赤脚老师。那会儿,乡下没有幼儿园一说,孩子长到了入学年纪,家里只要不是太困难一般都会送进村小。我们村小的学生来自3个自然村,人数最多时有30多,按程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