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网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受众信息选择理性的成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主体的劳动实践和思维能对主体的信息选择和吸收(学习)进行“导向”,并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对受众的信息活动进行限制和纠正,使受众的信息活动减少盲目性和非理性,这是受众主体性生成的价值所在.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忠青 《继续教育》2006,20(5):32-33
一、进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的大众传媒越来越重视传播过程的互动。如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传播媒介的“传-受”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两者之间的界限转为模糊。所以,这种传播活动方向上的变化,必须在传媒从业者日后的继续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思维定向,强调“受众中心”观念。因为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职业传播者的把关特权、信息垄断地位在削弱,或者说信息的把关方式产生了变化。而受众的选择和使用信息的权利、主动…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典型的教学传播活动中,现代教育研究也日益转向学习研究,受众研究与学习研究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教学理论研究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注重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并着力改善互动的条件、提高互动的水平,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受众”是传播学的一个术语,信息的发出者称为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即为受众。一般来说,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受众心理的特点和满足需要。我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受众的心理特点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探讨面对学生出现的新的受众心理特点,教师“育人”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谢薇娜 《文教资料》2010,(11):228-230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在受众研究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在尊重受众的同时,培养受众这种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本文以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乃是一个信息的传播、接收和反馈的过程。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乃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显然,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纳入传播活动的范畴。信息的传播以追求最佳效果为其终极目标,期望受众在情感、认识和行为诸方面做出传播者预期的反应。然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构成要素的质量都将对传播效果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如何排除干扰,降低“嫡”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创造有利条件,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笔者拟依据传播学的理论,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职校报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走出困境,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时代受众的阅读特点,明确“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受众对象,确立“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编辑方针;以职业工作信息为核心,组织校报内容;以信息传播效果为核心,寻求校报传播新途径;以信息沟通互动为核心,实现校报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传播学称信息发出者为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为受众(单个的接受者为“受传者”)。从传播者到受众之间需要一定的媒介,其中报纸、书籍、电视、电影等现代化传播媒介为大众媒介。传播组织通过大众媒介对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叫大众传播。人与人直接交往传递信息称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同属传播学研究范畴。人际传播仍要有一定的通道和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等)作媒介。但从参与程度、时效、反馈的多少和难易等方面来看,两者均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为电大面授辅导教师,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体会看,借助传播学理论方法中的某些成分来看我们电大辅导教师在广播电视教育中的位置,会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一种有偿的传播形式,要求其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尽可能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广告的目的在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并促使其理解认同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为了消除在信息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帮助受众准确解码,就要加强信息传递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联系,在广告传播中要适度存在以语言、图像、音乐及重复等因素体现的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行为带来了太多的冲击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众地位”的变化。网络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受众开始通过网络从信息的“消费者”向信息的“生产者”转化。在看到这个转化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其变化动因和带来的弊端也值得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广告作为一种有偿的传播形式,要求其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尽可能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广告的目的在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并促使其理解认同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为了消除在信息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帮助受众准确解码,就要加强信息传递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联系,在广告传播中要适度存在以语言、图像、音乐及重复等因素体现的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4.
新建的大厦要搞好现代装饰,每期杂志的封面要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出入在姑娘群中的小伙子要细心打扮,……,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某种特定的对象,使其注意。 新闻评论虽然是理性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实事求是地讲,读评论的人毕竟比读新闻的人少。如果传播主体在写作评论时,只顾渲泄自己的理性主张,把受众置于一边,毫不注意考虑自己传播的理性信息能否使受众注意,受众便会把评论冷落在一边。这对理性传播的主体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因而,传播理性信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考虑受众的注意。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就是那一扇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新闻评论的理性信息是“外部世界”,要进入受众的灵魂,就要打开“注意”的“那一扇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时代,而品牌塑造关键在于传播与推广,品牌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品牌在目标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亦是消费者对品牌逐渐认知、认可的过程。企业的领袖人物作为其品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领袖人物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将其个人传奇经历、人格魅力、经典语录等信息有效传播,塑造积极的形象,构成品牌的人格化符号,其人格因素作为品牌信息的一部分影响受众的情感认同,进而影响受众对所传播的品牌信息的认同,赢得品牌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品牌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尝试以人作为品牌传播符号的视角研究企业家在品牌塑造传播过程中的生产性建构功能.分析传播中人的因素,并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个中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多重力量涌入互联网空间,其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促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转换,给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全新的技术条件使得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遭到了受众视域下反“沉默螺旋”、“碎片化”阅读、网络“集群”等现象对传播影响力的冲击。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特点,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正确、科学地分析受众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有效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加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做好精神引领,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114-115,13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理论已无法给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网络传播中受众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进行对比,分析了网络传播中受众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Katz,Blumler和Gurevitch在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受众本位而非内容本位,它将传播的视角从传者导向转向受者导向(audience-centeredapproach),这对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对汉语语言与中华文化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时,选择是以语言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为主,还是以文化学习和体验为主,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受众不同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例如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自我满足(self_grat讯cation)、自我肯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需求;其次,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播出去的文化是否能够被受众顺利而准确地解读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传播者可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在传播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受众“解码”时的社会文化差异对解读被传播文化信息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洞喻”出自柏拉图的《理想国》,意在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禾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比喻。这套理论同样适用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越来越便捷,信息接收的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信息传播活动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加,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应该怎么样合理筛选所接收到的复杂信息变得十分重要,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率也影响着受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新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传播致效是传播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