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夷坚志>报应故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虽然佛教在中国已经深深植根,但中国传统的报应观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家族性特点依然突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性、善恶之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佛教在占领中国本土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雷电灾害。这些内容反映宋人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体现了民间的雷神崇拜思想。宋代民间对雷神的崇拜由自然神崇拜转向职能神崇拜。作为职能神,雷神更多地承担了社会道德评判的责任。它惩恶扬善,扶正祛邪,成为司罚的使者,公正的化身。围绕着善恶报应,雷神身上承载了宋代民间的社会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早期佛教伦理反映的是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并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思想进入中国后,成为对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民族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巨大挑战,形成本上和域外、世俗和宗教的两种伦理思想的尖锐矛盾。尤其是佛教的沙门不拜双亲、不敬王者,与中国封建伦理的矛盾更是严峻。在中国本上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经由董仲舒等人的神化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强大的社会习俗,有着不可动摇的支配地位。任何外来的伦理思想若想维持其本位观念,而与儒家伦理分庭抗礼,或是试图超越…  相似文献   

5.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南传佛教伦理对傣族传统社会公德的影响入手,研究现代南传佛教伦理与傣族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南传佛教伦理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衔接点和矛盾点,引导南传佛教伦理做适当的社会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张蓉 《教师》2014,(20):123-123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所宣扬的伦理思想如扬善弃恶、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自利利他、克己容忍、超脱生死、孝亲忠君等,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中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取材广泛,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其中所载徽州故事约三十余条,可窥见徽州地域之民间信仰,并涉及报应、修行、鬼神、汪王、五通、巫术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驳杂的来源及地域性特点,佛教融入民间生活与信仰世界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贾少丽 《考试周刊》2013,(22):39-40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经过两千多年传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派,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等诸多方面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史载资料详细地论述了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存在了因果报应思想及佛教传入后它又怎样溶合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学说,同时,也论证了中国古代报应思想与佛教学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印光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精通佛法,而且熟谙儒家文化。因此在阐发其家庭教育思想时,他既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又强调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传授,体现出明显的"儒佛融合"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宋王朝在建立之时,整个社会已完全陷入严重的伦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之中。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促使宋代在强调礼治思想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思想。并最终促成了宋代礼法思想的合流。  相似文献   

13.
《冤魂志》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宣扬佛家思想和教化是其主旨。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颜之推本人命运多舛,"一生而三化",经历了诸多家国变故和人生磨难。心态的微妙变化,家族学佛的传统,使得颜之推一方面自觉地著书为佛教服务,推行教化;在另一方面,又寻求佛教中积极的一面,使之与儒家传统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家训思想作为一种深入到家庭中的封建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目的是按照传统社会的礼法制度、伦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家族子弟进行教化,规劝子孙要恪守儒家伦理纲常,并为建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社会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佛教世俗化、平民化特点显著,佛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宋代僧众和寺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佛教也扩展了生存空间,推动了自身发展,实现了佛教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士大夫.历史上,宋代士大夫们与佛教有深厚渊源,以致学术史将宋代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称为“居士佛教”.着重从宋代士大夫们的代表——宰相入手,分析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传世史料和敦煌文书,通过研究《净心诫观法》中的一些问题,来证明道宣思想中从西北到东南的佛学传统。道宣生活在隋唐之际,目睹了全国一统之后佛教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化,对于南北朝长期南北分裂所产生的佛教传统的不同也深有体会,所以这种政治分裂导致的佛教传统南北地域之分在道宣的佛学思想中也有所彰显,文章利用梳理道宣佛教思想之渊源,分析了道宣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佛教传统之地域性。  相似文献   

18.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其佛教发展状况必然能够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佛教的态度。本文通过收集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资料,试图对宋代西京佛教的概况进行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作为宋代文化中心之一的洛阳,其佛教发展状况必然能够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佛教的态度。本文通过收集文献以及遗迹、遗物资料,试图对宋代西京佛教的概况进行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