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4月,张国焘趁祭黄帝陵的机会,私自离开陕甘宁边区,投靠国民党,成了可耻的叛徒。这件事情过去有过报道,但与事实颇有出入。张国焘在他的回忆录中,更是竭尽颠倒黑白之能事.前不久笔者协助童小鹏整理他的著作《风雨四十年——周恩来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听童讲了张国焘叛党的详细情况。他是奉周恩来之命与李克农等去拦截张国焘的,许多事情亲眼目睹,翔实可靠,记录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借祭黄帝陵之机.叛党投敌。当时身为张国焘的警卫员张海(原名张明昌)一直跟随左右,向中央报告张的行踪。张国焘叛逃后欲拉警卫员一起投敌,均遭拒绝,…… 1938年初,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和南京等主要城市,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政府流亡武汉,日军向长江中游步步进逼。国难当头,国民党内的投降派却处心积虑地破坏团结,制造磨擦,抗日战争已处于严重关头。 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1938年清明节前夕,中共中央决定由张国焘代表边区政府去祭黄帝陵。张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4月2日,张国焘带着秘书和警卫员张海,还有一个警卫班,乘一辆卡车,从延安出发前往黄帝陵。  相似文献   

4.
张国焘,中共“一大”代表,长期担任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职务。1938年叛党,投入国民党军统的怀抱。大陆解放后经台湾转赴香港定居,最后客死加拿大多伦多,本文介绍他在长征途中另立伪中央的一些情况,旨在分析他从党的领导者发展到反党反军的思想蜕变轨迹,以吸取有益的历史教训,警示世人。 一、居心叵测,成立“西北联邦政府”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中央红军没能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江西中央苏区,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艰难跋涉──长征,此时的张国焘在哪儿?他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对汪精卫1938年12月8日叛逃投敌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汪精卫的民族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恶性膨胀是其叛逃的根本原因,日本的诱降是外因,而蒋介石为汪精卫投敌铺平了道路。有的则认为主要原因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政策分歧。还有的把汪精卫的叛逃看成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公开分裂。我认为,汪精卫的叛逃不是偶然孤立的事件,是抗战以来中日矛盾,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内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的结果。而汪精卫叛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野心严重发展和他要与蒋介石争夺对日妥协的领导权;直接原因则是日本的诱降谋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除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外,张国焘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角色: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他参与一大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大会主席,是党的创建时期仅次于陈独秀的第二号领导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客观地评价张国焘在中共创建中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所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博古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犯过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博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曾担任过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1938年9月至1942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党报委员会和《新华日报》董事会成员(1938年1月至10月)、《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社长(1941年5月至1946年4月)、中央出版局局长(1941年初)等职务,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页献,却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8.
1924年列宁去世前后,联共(布)党内孕育着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从1922年列宁有病开始,直到1938年斯大林大肃反为止,整整持续了近20年。这场斗争的主角就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斯大林从1923年4月起出任党的总书记,兼任组织局及民族事务委员;托洛茨基为政治局委员,兼任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他手握军事大权。这时,政治局中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  相似文献   

9.
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文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失去自由,文人失去自由,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革时期的文人在无奈中普遍选择了叛逃,这里的叛逃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一是对社会语境的叛逃,二是对文学自觉的叛逃,本文将结合文革时期文人的命运与一些文学现象来对文革时期文人普遍存在的叛逃情结进行分析和反思,分析其中蕴涵的社会文化成因和这种现象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成立后到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领导集体的核心,使中国革命多次遭受挫折。毛泽东以他的个人才能、品德修养、理论建树和他在中国革命中创造的业绩成了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核心地位初步形成的标志。此后经过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在组织上取得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胜利,在思想上取得了与王明教条主义斗争的胜利,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趋于巩固。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七大为标志,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完全确立。毛泽东居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地位长达41年之久,集中了全党意志,加强了党的团结,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满洲的早期历史仍然富有神秘色彩。有的资料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奉天支部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间建立的(1921年7月和1922年7月),但是,关于这个支部没有其它资料可以说明。另外,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张国焘曾提到过出席1923年6月在广东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北满吉林省哈尔滨代表陈为人。根据张提供的情况,陈为人平息了党的书记陈独秀和张国焘之间带有感情的争论,为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为人真诚地呼吁大会注意党的团结,他向陈独秀提出的尊重反对意见的建议缓和了大会的激烈气氛,因为关于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导致了分歧。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的爷爷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枚金灿灿的纪念章,上面赫然刻着“光荣在党50年”。爷爷戴着这枚纪念章,眼神中充满了自豪与感动,缓缓地跟我们说起他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爷爷出生在1938年,在他小时候父亲死于战乱,  相似文献   

13.
1 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在上海、武汉等地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葬送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中国革命进行到最巨大的转折和震荡的时代。”为了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和挽救革命事业,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以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为首的党的临时中央常委。13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发表对时局宣言,对日趋反动的武  相似文献   

14.
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德怀同志对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同时组织和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为发展和壮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探索了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达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在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上,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李达担任宣传主任,然而,1923年秋他退党了.李达为何退党?这个问题党史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多数书刊普遍认为是李达在工作时与陈独秀、张国焘间矛盾重重,最终李达无法忍耐才脱党的.事实上,李达与陈独秀、张国焘间并没有矛盾,从李达的成长过程来看,性格、追求才是使李达退出共产党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李大钊未能进入中央局,党内地位甚至一直低于他的学生张国焘,而陈独秀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重于组织建党的主观原因和"一大"前北方党组织未能大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一大"前陈独秀重视组织建党并取得巨大成就是其没有参加"一大"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0-98
学界一般将张国焘"南下"或"北上"分开研究,但这一军事行动具有连续性,整体研究可更好地对比考察。以往研究对于张国焘"北上"多持批判态度,指出他主要由于形势所迫。事实上,此转变虽属"被迫",且他的个人功利思想并未改变,但主观上的私心并不能改变其客观上的贡献,他的这一举动顺应了历史潮流,使全党重归统一。  相似文献   

18.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等战役的重大胜利,蒋家王朝大势已去。正在上海的张国焘慌忙将反共刊物《创进》停刊,举家逃往台湾。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无人理睬他,生活也无人过问。最后,张国焘在台北市的住房也被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大员所强占,无处栖身,只好离台赴香港谋出路。1949年冬,张国焘举家到了香港,他化名“凯音”,专与第三立场者交往。不久,他参与了顾孟余等人的第三势力运动,创立了“民主战斗同盟”,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同时创刊了《中国之声》杂志,张国焘自任社长。不久,内部发生分歧,张国焘辞掉了社长职…  相似文献   

19.
《新华文摘》1993年3期《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作者廖盖隆)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谈话中涉及四方面军为什么在1933年7月退出鄂豫皖根据地?1935年4月张国焘放弃川陕根据地是不是退却逃跑?怎样看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  相似文献   

20.
李达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却脱离了他亲手参与创立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事业的一大转折。笔者针对苗体君先生否认李达脱党与张国焘、陈独秀之间矛盾有关,希望通过挖掘新的材料,探求真实原因,恢复李达脱党的本来面貌,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李达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得到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