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畲族研究是我国东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畲族教育史研究是畲族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畲族古代社会教育研究更是鲜有涉足者。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畲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指出社会教育是古代畲族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对于畲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坚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的畲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潮州畲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在畲族的发展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畲族文化渊源问题,学界虽仍有争议,但全国各地畲族同胞似乎更偏向于把凤凰山作为畲族文化发源地.此观点是有充足的资料作为证明依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考察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罗源县霍口民族乡、连江县小仓民族乡等地区畲族乡、村寨关于福建省畲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历程,阐明福建省畲族传统体育保存的必要性,展望福建省畲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努力将本土特色与现代体育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畲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建畲族民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畲族主要的聚居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从福建畲族的历史和化入手,论述了畲族民居生成的历史原因,并分析了畲族山区民居、畲族官僚民居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民族医药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条件,固步自封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化是民族医药学重新焕发活力和加快发展的途径之一。对畲族医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畲族医药走高等教育之路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为畲族医药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一个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记载,它的历史是靠代代言传和口授的。文中根据作者的田野调查、有关历史文献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论述了闽西畲族发展的源流,探究畲族在闽西的形成及其迁徙流变,以及畲族在闽西历史的重要地位,闽西汉畲的互动发展与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畲族没有本民族字的记载,它的历史是靠代代言传和口授的。中根据作的田野调查,有关历史献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论述了闽西畲族发展的源流,探究畲族在闽西的形成及其迁徒流变,以及畲族在闽西历史的重要地位,闽西汉畲的互动发展与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畲族的族源,目前尚有争论。族源是讲某一民族主要由哪个地方的哪一部分人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认定。各地畲族家谱、《祖图》、《高皇歌》以及口头传说都认为畲族祖居广东潮州凤凰山。潮州确有一座凤凰山,历史上很早就有名气,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已有记载,它位于潮州所辖的海阳县北140里,即今广东饶平县至丰顺县,是座绵亘数百里大山脉。韩江流经其境,韩江上游是福建的河江,水系相连。在古代,沿江河流域正是人类栖息的好地方。在唐代之前这里没有后来的这…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畲族总人口约75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南等7个省部分县市的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清朝光绪年间《龙泉县志》记载"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南宋末年,"畲"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元代以来,"畲民"逐渐成为对畲族的称谓,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各地畲族普遍传说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  相似文献   

11.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2.
畲族民间信仰中,女神信仰占有重要地位。畲族女性始祖三公主、浙南地插花娘等,是畲族族内女神;陈靖姑、马仙和汤夫人等,是畲汉共同信仰的女神;太姥娘娘则是有待重新认识的畲族女性始祖,其文化意义或许可与三公主比肩。对畲族女神信仰作一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将有利于畲族文化艺术的纵深研究。  相似文献   

13.
广东畲族乡文化传承和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历史教材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广东畲族乡的族群记忆建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乡土历史教材对当地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以河源漳溪畲族乡为例,对该地区的乡土历史教材的编撰作一定的编辑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畲族服饰的特点,尤其对"凤凰装"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通过对畲族传统服饰现状的探讨,认为畲族传统服饰应借鉴现代服饰的某些因素,以使畲族服饰得以传承和发展。传承和发展畲族服饰对弘扬中华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畲族是浙江省内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畲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对于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然而受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汉族文化冲击以及地域、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古老的畲族文化渐渐遗失,以一种弱文化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边缘。保护畲族文化、促进畲族经济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下湖源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西南2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畲族聚居村。通过对该村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畲话仍旧是畲民的第一交际语言,村里所有的常住畲民都能熟练地说畲话,并且绝大部分畲民都已成为双语甚至是多语能力者。但是随着畲汉通婚人数越来越多,村里会说畲话的汉族人却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8.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一千多年来,闽东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而畲族女性也是创造本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要实现畲族女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就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外在力量,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唤醒畲族女性的文化自觉,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真正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29年夏天,史图博和李化民在浙江景宁敕木山村作畲族文化调查研究。时隔83年后回访敕木山村,从饮食、服饰、建筑和民歌等四个方面来调查畲族传统文化变迁。由于政府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畲族生活饮食和建筑等方面在向现代生活方式方向发展,而服饰和民歌等方面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和保护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