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婷 《考试周刊》2011,(47):237-238
本着课题研究中培养幼儿健康品质的精神和美化健康幼儿生活的目标,我们注重幼儿交往的研究实施。在"交往"这一主题中寻找一个个实施点,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可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让孩子在拥有自身体验的时候,能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尊重玩具主人的感受。学会坦然面对拒绝,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罗燕 《幼儿教育》2012,(14):16-17
现象描述及原因老师,果果抢我的书。老师,乐乐抢我的玩具。老师,当当又打我了。……对爸爸妈妈说为什么孩子间会有冲突到了中班后,幼儿的活动和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更多的时候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并在游戏中逐渐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但由于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幼儿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教育起重要影响的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应从小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分享。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4.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  相似文献   

5.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由此本文拟从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在家里,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的交往对象也变成了同伴。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地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这些现象尤其表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小班的幼儿刚从家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他们害怕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  相似文献   

7.
合作(中班)     
合作(中班)活动目的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学会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乐趣,从而习得交往的技能。活动过程一、玩车(尝试与同伴合作)1给每位幼儿一辆玩具汽车,让幼儿各自玩。教师观察幼儿玩的方法。2安排小班的小朋友来借汽车。然后请幼儿讨论:剩下的汽车...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路升入中班后,孩子渴望在同伴中找到自己的游戏伙伴、好朋友,但由于交往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同伴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争抢玩具、推倒别人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以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技巧和正确的交往行为。活动目标1.通过故事中小明的行为,让幼儿明确人际交往中不正确的做法。2.通过讨论和续编故事,让幼儿学会道歉、轮流、  相似文献   

9.
殷敏 《早期教育》2007,(4):42-43
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所以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  相似文献   

10.
陈迎春 《早期教育》2011,(10):44-45
小班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合作谦让意识差,在一日的活动中常常会因争抢玩具而引发冲突。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借玩具”。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三种借  相似文献   

11.
赵娜 《幼儿教育》2013,(Z4):32-33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对玩具特别依恋,入园时有玩具陪伴,入园焦虑就会减轻,同时愿意与同伴交流,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因此,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喜好玩具的特点开展活动,对幼儿进行初步的与人交流和与同伴分享的教育,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往。活动目的1.乐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具名称和玩法,并在成人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对话。2.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体验共享的乐趣。活动准备1.请家长与幼儿一起选择1~2件色泽鲜艳、形象可爱的幼儿喜欢的玩具;进行家长问卷调查,请家长与幼儿就某一玩具所进行的对话做好记录,了解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情况。2.活动前请…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33):189-190
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建构游戏中幼儿容易出现争抢玩具和材料、破坏游戏和规则、破坏别人的作品等行为,同时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而且缺少互相帮助的意识。笔者通过对建构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指导幼儿使用协商、询问、建议、请求帮助、帮助别人等交往策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同伴合作能力等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 升入中班后,孩子渴望在同伴中找到自己的游戏伙伴、好朋友,但由于交往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如,争抢玩具、推倒别人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以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技巧和正确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朋友车”     
从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来看,小班幼儿往往比较关注自我,较少关注同伴,交往范围小,缺乏主动交往的技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首先要让他们结交同伴,和同伴一起玩,学习关注同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轮流、谦让、交换、配合等交往技能。下面我以朋友车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随着游戏的发生、发展,抓住契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吴勤勤 《家教世界》2014,(Z2):42-43
<正>活动目标:1.了解自己和同伴最喜欢的玩具,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和统计结果。2.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协商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份纸和笔2.玩具图片若干活动过程:一、导入师: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玩具图片,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玩具图片)二、幼儿记录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相似文献   

17.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有关专家指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其社会化、个性、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幼儿缺乏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出现了许多交往问题儿童。独门独户的单元住宅,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过多时间观看电视,家长的百般呵护等导致部分孩子入园后出现不会与同伴交往,或攻击性较强,或孤僻自封等现象。因此,在感受体验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尤其是发展幼儿同伴问的交往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丽 《早期教育》2005,(8):38-38
幼儿间的交往常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用物体打同伴、用身体的某部位"攻击"同伴;说让同伴感到害怕或损害同伴自信心的话语;故意摔玩具、撕书;抢夺、破坏他人东西等等.在对幼儿这些行为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幼儿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以给同伴造成伤害为目的,也不是幼儿过于自私、利己、任性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我将之统称为幼儿的不当行为.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幼儿四种类型的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小班幼儿正处在开始认识周围生活和学习与同伴交往时期,认知水平较低,因此,我从3个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我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配以形象的图片或木偶,让幼儿感受到同伴间友好合作的愉快。 2.练习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同时,让幼儿参与表演。比如让他们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良好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与一般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出启动缓慢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主动性不强、缺乏交往技能、同伴交往情绪障碍及缺乏求助意识等问题;提出提高该气质类型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包括:刺激幼儿同伴交往主动性,注重对幼儿交往技能的训练,为幼儿创建适合与同伴交往的宽松环境,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人际融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