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三种语言水平的无声调语言母语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语音产出实验,考察汉语声调范畴产出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随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表现在不同语言水平的声调混淆类型不一样,以及不同语言水平汉语声调起点、中点和末点的调值范畴的发展程度不同。声调特征的自组织机制制约着无声调语言母语者汉语声调范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知觉实验的方法对16位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塞音知觉做了研究,结果发现,汉语母语者普通话塞音的知觉是典型的范畴化知觉,且发音部位和音节声调类型对塞音知觉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发音部位靠后、声调起点音高较低的音节可使塞音感知边界靠后,边界宽度变大,容易被感知为不送气塞音;反之则反。研究证明:塞音知觉与其声学特征存在密切联系,表现为知觉/声学特征与发音部位间的二分对立关系,以及塞音知觉过渡区与声学断裂带的叠合关系。此外,文章还从发音生理学以及声学角度解释了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无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和声调语言非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母语者为参照,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纵向考察了被试的汉语双字组声调的动态发展。研究发现,无声调语言母语者和声调语言母语者五项声调特征和四类声调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类型存在着种种差异。同时,非汉语母语者由于受到普遍认知发展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类似的发展特点。另外,声调所处的前后字位置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影响也不同。文章还提出造成双字组声调发展非线性和复杂性最重要的原因是非汉语母语者汉语声调的学习方式,即非汉语母语者通过调节不同声调特征的权重来学习汉语双字组声调。  相似文献   

4.
通过书面的开放式语篇补全测试,对中亚五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讨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的请求中心语话语策略、外部辅助策略水平和语用策略总量低于中高级水平中亚留学生,且初级中亚学生在以上方面均与汉语母语者有显著性差异。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中高级中亚留学生请求策略水平较初级中亚学生有所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与母语者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语用策略能力培养和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将发展汉语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掩蔽启动实验,探讨和对比语义透明度对汉语母语者和汉语二语者(泰国留学生)复合词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汉语母语者而言,复合词的早期加工是分解加工,语义透明度可能会影响复合词的加工,首字透明复合词的加工速度快于首字隐晦的复合词.对于泰国留学生而言,复合词的早期加工同样是分解加工,但语义透明度没有影响.这些结果提示对汉语复合词而言,本族语者与二语学习者之间的加工模式既有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汉语第三声听辨测试的结果分析 ,认为调型对声调听辨影响较大 ;母语有无声调对误听走向有明显影响 ;无论母语有无声调 ,外国学生双音节中的第三声误听率大大高于单音节第三声的误听率 ,且大多误听成第二声 ;良好的汉语发音定势在听辨中显示出较强的正确判断优势。在此调查分析基础上 ,对第三声的听力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视觉加工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声调产出的影响,并引入多模态学习理论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考察了视觉加工影响学习者声调产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在延时测试中,对零起点汉语学习者来说。三周的视听知觉训练没有显著改善学习者的声调产出;(2)对于低水平汉语学习者来说.即时呈现教师的手势可以引导学习者发音器官的运动,可用于课堂上的即时纠音。对于高水平学习者来说,由于四个声调的发音模式已经建立并固定下来,不易受教师手势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字音、字形作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校正任务探讨了母语为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外国留学生在汉语阅读中字音、字形作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的拼音文字背景留学生字音发挥主要作用,中级汉语水平的拼音文字背景留学生字音、字形起相同重要作用;无论是初级汉语水平还是中级汉语水平的表意文字背景留学生,都是字形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主要受其母语认知加工特点的影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受到母语和目的语认知加工特点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级汉语水平日韩留学生汉语语音听辨范畴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心理语言学有关语音知觉特点的理论 ,通过对中级汉语水平日、韩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听辨跟踪记录发现 :同一汉语水平母语不同的留学生 ,其汉语语音听辨范畴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应依其母语、汉语水平及各自不同的特点 ,研究听力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语义透明度会影响学习者对整词词义的识别,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母语者,我们以泰国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其在汉语词汇整词识别过程中语义透明度是否存在影响,实验研究表明语义透明度对初级水平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影响较小,中级水平泰国学生的词素分解意识泛化则导致了不透明词的高错误率.我们认为被试母语的构词方式决定了被试是否具有词素分解意识,这种意识又决定了语义透明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韩国学生和汉语本族语者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37个汉语动词谓语句中的停延表现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实验性比较研究,目的是找出韩国学生在停延方面与汉语本族语者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听辨和实验语音分析,发现了差异主要在于停延的次数、停延前音节的延连量、根据停延前音节的声调划分的停延前音节的延连数目和停延前后音节基频差值的变化,而无声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汉语声调为实验材料,通过合成语音样本,对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进行辨别实验和区分实验。研究表明虽然汉族学生的辨别感知为范畴性感知,但并不对应区别实验中的高峰,所以从两个实验的对应性来讲,不是范畴性感知而是介于范畴性与非范畴性感知之间,即半范畴性感知。维吾尔族学生在辨别实验中的结果表明其声调感知不是范畴性感知。通过对比汉维两组受试组的区分实验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学生对音高变化的绝对值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英语附加疑问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句法结构,不同的语调表达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通过对比21位本族语者和32位学习者的朗读语音数据,研究中国学习者表达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调特点。研究发现附加疑问句主要体现为降调型和升调型,分别体现说话者的确定和疑问的态度。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在调群边界特点、调核位置以及调型三个方面都存在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考察了英、韩、日、蒙、印尼语背景CSL学习者8个表时间的量度形容词混淆的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混淆词在误用方向、词际关系、混用频次和比率上都有一定差异;词语混淆受到目的语同义词关系和母语多重因素影响,在母语方面,英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对译词相同和母语表达方式误推;韩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同根词干扰和组配关系误推;日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同形汉字词;蒙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印尼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方言误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同根词干扰。  相似文献   

15.
英语是典型的重音节拍语,重音是它区别意义的主要语音手段。汉语是典型的音节节拍语,每个音节都有明确的四声调值,声调是汉语区别语义的主要语音特征。汉英语言节奏模式的巨大差异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地道英语口语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比中关大学生对同一英语文本的朗读语音数据,旨在找出学习者的重音误用规律。研究发现,在无标记调核调群中,本族语者的重音模式完全一致,而学习者出现多重音现象;在有标记调核调群中,本族语者除极少部分调核重音出现误置外,其它重音模式仍然高度一致,而学习者的重音模式非常混乱,存在调核误置、多重音及重音缺失等现象。本文的研究对习得正确的英语节奏模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观察韩国汉语习得者习得汉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在识别普通话四声时的脑偏侧化之间的关系。,笔者随机任意抽取30例以韩语为母语的韩国汉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年龄是22.96±2.62岁,根据韩国汉语习得者学习汉语时间的长短分为24个月以内、36个月以上两组。用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普通话元音音节四声的识别测试,统计元音音节四声识别的错误率。结果发现学习汉语24个以内的韩国汉语习得者“阴平”和“去声”感知的双耳主效应显著(P<0.05),右耳(大脑左半球)反应时间显著低于左耳(大脑右半球);双手主效应显著(P<0.05),左手反应时间显著低于右手。学习汉语36个以上的韩国汉语习得者“阴平”“去声”和“上声”感知的双耳主效应显著(P<0.05),右耳(大脑左半球)反应时间显著低于左耳(大脑右半球)。“阴平”感知的双手主效应显著(P<0.05),左手反应时间显著低于右手。笔者得出学习汉语24个月以内的韩国汉语习得者在识别普通话元音音节四声“阴平”和“去声”时显示出显著的右耳(大脑左半球)优势。36个月以上的韩国汉语习得者的声调感知发展的结果是右耳(大脑左半球)感知“上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惟 《英语辅导》2010,(3):78-81,87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写作中名词性that从句作表语(TSP)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学生在TSP的使用上和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生高低水平学生相对本族语者均表现出较少使用TSP的特点;2)对TSP的控制词(control-lingword)进行语义研究表明,中国学生“argument”组和“problem”组的单词使用相对于本族语者明显较少,进一步分析单个控制词可以看出“argument”组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学生几乎无法使用由动词转化来的控制词而造成的,而“Problem”组的差异主要由写作题材差异引起;3)中国高低水平学生在使用TSP方面和TSP控制词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此方面进步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讲授和学习者习得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语义,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调查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can的语义习得情况,发现英语学习者笔语中英语情态动词can的语义使用频率分布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使用频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即大学英语学习者对can的语义习得不地道。试图从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主要针对教材)和母语迁移两个方面分析其习得不地道的原因,结果显示,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情态动词can的语义习得不地道的这一现象,受其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影响不大,而可能受其母语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is case study aims to reveal how conceptualization of native speakership was constructed and reinforced in a South Korean university classroom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In addition, it examines how this conceptualization positions native speakers, a non-native EFL teacher, and learners, and wha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ere provided in this classroo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one instructor and his students. The data includ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 survey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s had been exposed to American English more frequently than any other English variety. Also, they wanted to learn American English in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Furthermore, this study shows that American English norms were revealed in the teacher’s beliefs and reinforced in his classroom through hi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s. Thus, as a mediator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learners, the teacher positioned native speakers as authoritative possessors of correct pronunciation and expressions for his students to imitate. Consequently, the students learned about pronunciation and informal expressions as modeled by American native speakers rather than learning to use the L2 communicatively as recommended by the institutional policy.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South Korea,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the concepts of native speakership,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