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洪妙斌 《广西教育》2006,(7A):40-40
一、顽皮学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顽皮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有的父母离异后,与继母或继父生活不融洽,遭受岐视;有的父母离异,双方推卸责任,把孩子寄托在亲属家,亲属管教不严,照顾不周等,以致孩子性格孤僻,对家庭产生不满的心理;有些单亲家庭,对孩子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不周,致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等。  相似文献   

2.
有一首诗写道:“你播洒一缕阳光,就会收获满天的灿烂/你栽下一棵小苗,就会收获满树阴凉/……你种下一根芒刺,就会得到满地荆棘/你投出一块瓦砾,就会得到满眼废墟……”此诗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多做教师的可能会进一步地分析此诗包含的道理:对学生付出关爱,我们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给予学生冷落,我们得到的就会是失落。似乎只要老师去关爱学生了,学生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素质教育才能继续深入地向前发展。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从“心”开始,用宽容心、耐心、公平心、诚心和信心来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个个寓言: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怎样用力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徐开星 《福建教育》2005,(9A):16-17
智慧来自热爱。罗素说,教师缺爱,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夏与尊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仅仅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情感上冷漠麻木,工作上敷衍应付,得过且过,就不会追求教育中的智慧,最终会与智慧擦肩而过;如果不爱学生,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抱有偏见,没有善意,遇到调皮的学生不能与之平等地对话。遇到突发事件受埋怨情绪干扰,教师就不能灵活机智地应对。  相似文献   

6.
刘加凤 《考试周刊》2010,(1):187-188
单亲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单亲学生教育工作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忽视了单亲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教育。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高职院校单亲学生的特殊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建议从“五心”角度加强对单亲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学校不是为精英而设的,当然我不反对有好的学生,我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我要动脑筋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必须教育他“忘我’“‘奉献我”。学生有“我”了,我们才能教育他”忘我“。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有自信,有“我”,这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时报》曾经刊发一篇令人深省的文章:老师吹亮烟头烫得学生手臂上出现血淋淋的伤。而几名学生竟异口同声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好!"文章后面的留言里,有网友在强烈谴责当事老师的过激行为的同时,还痛心不已地将受虐学生称为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因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次劫持人质案而得名,其显著特点就是受害者屈从于暴虐甚至对施暴者感恩戴德。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正值花季的他们,虽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在众人眼中,却是一群心理残缺的孩子。他们戴着“差生”的帽子,自卑、失败、叛逆、疏于管教、素质低是他们的标签。当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这一群体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所谓“差生”的背后,更多的是人文关怀的缺乏和心理疏导的缺失。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现实中学生的称呼也多起来.如“留守学生”“学团生”“腺形儿童”……一些老师们在今天把很多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说成“问题学生”。他们或疏懒,或学习习惯差,  相似文献   

12.
13.
黄伟萍 《班主任》2001,(10):20-21
作为班主任,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些事情:你正在上课,忽然一个学生"捣乱",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此时,你常常是把他"揪出来",带着厌恶的表情对他进行公开批评;你批评一个学生,可是那个学生的火气比你还要大,跟你顶嘴,此时,你暴跳如雷,用粗暴的语言挖苦他、责备他.此时此刻,你别忘了一条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不要"心罚"学生.  相似文献   

14.
教师应该具备三心、二意,三心即良心、爱心、细心,二意指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吴姝  朱正校 《湖北教育》2003,(22):61-61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有老师反映:某某学生太调皮了,没法教;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是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羹;某某学生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对那些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老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处理这类“问题学生”的办法一般是讽刺、指责,甚至打骂,或者就是将其打入“冷宫”,不予理睬,放任自流。 听到老师的诉苦,笔者不由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心心交融,彼此走进;心心相背,彼此陌生。善待学生,塑造和构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就应该要用“心”,用好“心”。  相似文献   

17.
我在平时工作中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看到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通常会把学生找过来就他们的错误狠狠地批评和教育一番,然后学生一言不发、低头认错,表示要改正错误,一次所谓的教育就算结束了,而时隔不久这名学生可能又会犯上同样的错误。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理,更没有挖掘到他们犯错的思想根源,这样的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甚微。其实发现问题与解决方法之间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而不是那样的表现?心理分析是什么?就是用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内心去洞察学生的心理。可见教育转变不只是转变学生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行为举止背后的心理依据。以下是我教育过程中经历的一个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柳青 《文教资料》2011,(11):133-134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完美的"护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而要维护这种关系,靠的就是"爱"。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枉木断反思和与同事探讨的过程之中,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对数学教学的目的理解不清,没有重心;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缺少爱心;对教学工作的困难认识不足,没有耐心,对数学教学的特点把握不好,不够细心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育活动是心灵层面的交流,而师德行为也应该是教师内心的外部表现。教育界对师德的界定大多从师德的内涵和外延二个层面来阐述。师德的内涵,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