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彦俊 《收藏界》2014,(4):67-73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到了宋金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同时,在装饰技法上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2.
李举纲  杨洁 《收藏》2012,(15):42-52
西安近年考古发掘的元代刘黑马家族墓,是迄今陕西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元代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种类多样,尤其是细泥灰黑陶俑和明器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真实反映了蒙元时期汉军世侯的社会生活、等级制度、丧葬文化与器具组合等重要内容,出土陶瓷器均可作为重要的纪年断代参照。  相似文献   

3.
高32厘米,腹径41.3厘米。球瓶造型典雅古朴,釉色深厚,冰裂纹自然天成;瓶腹堆塑汉代双人驭马车,既有传统中国工艺特色,又  相似文献   

4.
李举纲  杨洁 《收藏》2012,(8):42-52
西安近年考古发掘的元代刘黑马家族墓,是迄今陕西地区发掘规划最大的元代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种类多样,尤其是细泥灰黑陶俑和明器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真实反映了蒙元时期汉军世侯的社会生活、等级制度、丧葬文化与器具组合等重要内容,出土陶瓷器均可作为重要的纪年断代参照。  相似文献   

5.
《收藏》2020,(5):70-81
随葬俑是唐宋时期常见的一种明器,也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体现。三明市博物馆收藏有一组南宋黄氏夫人墓出土的墨书人俑群(图1),多数人俑背后写有墨书,以表明此俑的身份。有些年代久远,字迹已难看清,人俑数量或有缺失。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目前暂没有同一个墓葬出土的墨书人俑群的发表材料,本文希望通过整理能从中解读其组合情况及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石磊  宋康年 《收藏界》2012,(6):56-57
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瓶"、"招魂瓶"、"宝瓶"等,属于古代一种冥器。魂瓶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据考,它是由汉代的五管罐演变而来的,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这时期的魂瓶堆塑趋于繁缛,多装饰人物、动物和亭台楼阁,逐渐形成了从寓意到具象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农业经过数千年发展,到两汉已有了长足进步。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西汉政权还把储粮备战、备荒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在全国各地修建粮仓,出现了长安城的太仓、各县的县仓和常平仓等。同时,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丧葬礼俗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厚葬之风流行。"事死如生",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粮仓模型作为明器陪葬在汉代  相似文献   

8.
侯亚会 《收藏界》2016,(4):108-118
俑,也叫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极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其最早来源于我国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会,用人物俑随葬逐渐代替了残酷野蛮的殉人仪式,体现了社会正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贵族阶层扩展到一般财力殷实的地主阶层中。从现有资料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关于俑的随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俑等。我国目  相似文献   

9.
王长启 《收藏界》2010,(8):65-66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征集了一批罐,从造型分析应为宋元时期的火葬罐。这些罐的造型基本相同,有盖,装饰手法皆采用堆贴、捏塑、刻划、彩绘等技法,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瓷器珍品——"釉里三色"荷塘瓷瓶,人们常用"万件瓶"来称呼它。瓷瓶制于1959年,是当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特制的一份献礼,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20年。1979年人民大会堂第二次装修时,更换了一部分陈列物,瓷瓶随即撤回江西,入藏江西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李曼丽 《收藏》2007,(9):62-63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也有个别铁质、石质(图1)、瓷质(图2)的。宋代瓷质的生肖俑(图3)增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一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图4),组合完整,造型生动,堪称生肖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王天艺  王勇刚 《收藏》2011,(8):25-30
囷(qun),是汉代随葬陶器中的重要明器,意寓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有地方储存食物,它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至汉代风靡中原地区。北接关中的延安,作为汉代重要的防御边疆,深受关中文化的熏染。本文通过对10多种不同形制困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延安地区汉釉陶困的造型、工艺、艺术特征及其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周凯 《收藏》2019,(10)
正在金华地区出土的西晋青瓷中,发现了一批造型生动、别具一格的明器瓷,既有憨态可掬的猪、狗,也有制作逼真的井、灶,本文介绍如下,并就相关问题予以讨论。[西晋]青瓷狗圈口径12.7厘米底径8厘米高4.7厘米狗圈作钵形,口稍敛,圆唇,腹微鼓,平底。其内捏塑一坐卧的狗,腹壁饰网纹,狗造型生动活泼,卧前爪外伸,抬后腿用爪挠,头歪斜。胎质灰,烧结程度较好。除底部外通体施青黄釉,釉层不均。胎釉结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正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黑石号临展厅内,展出有近年从海外征集的"黑石号"出水文物,其中有一件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经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的唐代邢窑白釉绿彩吸杯格外引人瞩目。该吸杯口径12.6厘米、底径7.6厘米、高10.4厘米,侈口,圆唇,弧腹,折腰,喇叭形高足。杯外壁贴一根吸管直通底部,吸管用两系固定,杯内底有一个小圆孔与吸管相通,其上堆塑鱼纹。这样从吸管可以方便地吸到杯子里面的液体,但是  相似文献   

15.
姚江波 《收藏界》2010,(8):62-64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瓷业大发展一渐至鼎盛的时期,瓷瓶的发展更是这样,各色釉品的瓷瓶都出现了,如,白瓷(图1)、黑瓷、青瓷等等。各大窑口也部有瓷瓶的生产,来看则实例:唐代瓷瓶“I式:2件。尖圆唇,短颈,短流,腹上部鼓出,平底。T1③:129,口径9.5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1.5厘米”(见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塑城县长沙窑1999年发掘简报》。  相似文献   

16.
耕生 《收藏》2013,(6):38-43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17.
伍秋鹏 《收藏》2007,(5):74-76
在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古玩市场上,时常可以见刮一些黑釉堆塑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它们在四川及重庆的许多县市均有出土,存世量较多。对这类堆塑罐,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共为“鬼罐”,意为明器;有的称其为“老钱罐”,认为其用途是存氧中装纸钱灰;有的称其为“谷仓罐”,认为其用途是存储五谷随死者下葬,寄意亲人死后衣食无忧;也有的称其为“龙罐”,因为其罐身之上多数都堆塑有龙纹。依据习惯,这类器物似乎称“谷仓罐”更为确切些。  相似文献   

18.
堆沙是以沙作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雕塑出各种造型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本文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傣族堆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与小乘佛教在傣族社会中的传播、兴盛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文的发表,将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佛教的关系的研究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次若 《收藏》2014,(21):62-64
这件朱雀陶灯是前几年从宝鸡周原上的一座大型汉墓中出土的。通高105厘米,底径38.1厘米,由灯座、灯柱、枝盏组成,分三叠层套合而成,上有13个灯盏和24只可承托蜡烛的朱雀状灯枝。此陶灯是模仿汉代大型连枝灯的实用器做成的随葬明器.造型挺拔,装饰华丽,充分显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堪称我国汉代陶灯的代表之作。灯盘为宽折沿,沿与盘腹中央均等地分布着4个钻孔,用以安插灯枝——朱雀。灯盘的内外壁上绘有黑自相间的弦纹,灯柱外壁绘有白色菱形网格纹,上中下亦有黑色相间的弦纹。灯枝呈各种姿势的朱雀,有的头部稍弯,有的较直,有的颈细长而上扬,有的将腿蜷屈在胸前,有的将腿隐去。灯座大而沉重,象征群峰环抱的山峦,环周层叠堆塑近  相似文献   

20.
耕生 《收藏》2013,(11):38-39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