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2.
文明冲突中带着痛的生存——论当下农民工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丽媛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51-53,56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矛盾的突出,农民工——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这一特殊边缘群体,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不同阶层和领域的关注的同时,也被作家写进文本成为叙述的主体,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这类农民工题材小说表现了农民工进城后,在城乡文明冲突中对自身身份寻找的焦虑,渴望融入城市文明却被拒斥的无奈以及他们在无根的漂泊中的挣扎与彷徨。  相似文献   

3.
4.
乡村文明是乡村学校组织实施道德教育的课程资源,道德教育是乡村学校传承、创新乡村文明的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要立足乡村场域,挖掘乡村文明中的道德教育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乡村道德教育的师资短缺、教育断裂、素材零散和规范缺失等实然困境,使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难以组织实施、难以形成常态机制、难以生成系统的教育资源、难以建构评价管理体系等。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文明要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需要立足乡村场域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实施乡村教师“走教制”,确保道德教育有稳定师资;要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规范的道德教育课例库;要建构常态发展制度,为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提供持续保障。  相似文献   

5.
6.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和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转移的主要人群,其职业技能高低不但影响就业水平,而且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制约作用."十三五"时期,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提出职业教育策略,对于提高其职业技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对多元化、高水平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野下,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有着明显的耦合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产业结构。现阶段,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人文环境特色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基于此,阐述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价值,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路径,以期不断深化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农村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本文从转变乡村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生产、生活,连接生态,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格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针对农民、农村、农业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态面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返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是返乡创业的有生力量。基于此,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状为实践起点,探析这一群体返乡创业动因,窥探其返乡创业的价值体现,指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应从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完善创业服务保障、扩大返乡宣传力度等策略出发精准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质绩效。  相似文献   

12.
13.
14.
乡村振兴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对自然和生态提出的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总的来说,一是要转变发展思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二是要整合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乡村产...  相似文献   

15.
16.
17.
乡村“半城市化”既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生活现状的描述,更是对城乡分立背景下乡村和农民工未来发展的展望.乡村“半城市化”开始在乡村“家园”空间变革、行为方式变化以及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有所表现,不过在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化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乡村“半城市化”不仅对于消除城市农民工暴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其现实功能,而且对于城乡区域结构优化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到自身和社会的原因,融入城市难度大,所以他们返回父辈的农村,接受地方政府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素质,开展创业活动,将自己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重建的主体力量,尽管在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质量、待遇、职责等多种问题,但上述仅为表象,其更为深层的缘由却是日益增长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在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统整迷失的双重交构下,乡村教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几近丧失、内在根本质索遭致否定、社会身份角色日益游移不定.为确保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必要从外塑和内砺两方面加强乡村教师的身份角色认同感,确保其在地域、身份、价值取向上得到有效归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的探讨,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的突出特点、本质内涵,重点关注其对解决大学生农民工(1)角色转变的借鉴意义。联系"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农村发展与大学生农民工角色转变结合起来,建立起双向的良性互动通道,从源头上消灭大学生农民工的新生机制。提出大学生农民工本身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现代乡建运动应当具有"民本精神",为他们角色转化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