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环城游憩带(ReBAM)的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及其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广阔前景,提出以西安地区为例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分析了西安发展ReBAM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出了西安应该如何开发环城游憩带,及其环城游憩带模式,即城市旅游带、近郊旅游带、乡村度假带和广泛旅游带四个地带。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周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武汉市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并对武汉市环城游憩带产品类型进行了分类,在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采用回转半径法对武汉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其空间规律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武汉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环城游憩带是使人们回归自然、感受到自然的乐趣、体验乡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地的旅游产品,扩大了旅游容量,还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环城游憩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围绕厦门环城游憩带产品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促进厦门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根据目前厦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现状,提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一是优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向多样化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用事件旅游促发展,三是合理政策的扶持。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是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环城游憩带作为都市周边旅游的重要承载空间,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谋划发展。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将其环城游憩带作为研究主体,发现目前其发展存在产品、线路、功能分区等方面的问题。全域旅游的理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可以采用点带动线,线串联面的整合模式,即从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规划主题线路以及整合区域空间三个方面联动发展,以探索南昌环城游憩带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需求日益提升,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的带状游憩地域,即环城游憩带。运用调查的方法,对南阳市环城游憩带游憩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游憩功能价值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环城游憩带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城市化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并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助推城市郊区的快速发展.环城游憩带和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显著,分析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它们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乡村游憩带作为城市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先遣热点区,村落活力的提升与村落环境的改善也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严峻课题。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崔岗艺术村为例,从游憩设计学角度出发,分析其游憩背景、游憩选址,基于该基础,探讨其游憩分区、游憩交通、游憩建筑、游憩景观以及其基本配套小品设施。并针对现状矛盾,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安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从形象定位、新产品开发、环城游憩带、互联网营销及人才储备几个方面,提出了安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基础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游憩者的游憩行为特征,从中找出乌鲁木齐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步步推进,各个少数民族城市经历着空前绝后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南宁市经济也在飞速前进。然而,近几年的论著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南宁市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从话语学角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甚少。从城市名片话语的视角对南宁市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探索城市名片话语内容和形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浅析邕剧排场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邕剧是南宁市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南宁市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名片。"排场戏"是邕剧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是从经典剧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通用的基本构件。通过对"过山"收状"等实例分析,论证"排场戏"是邕剧基本功和表演程式的综合运用,应及时发掘整理,以利教学传承,弘扬剧种特色,为南宁地方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翻转课堂已有众多比较成熟的模式可资借鉴。但是,具体到特定的专业(学科)、课程、班级和教学内容,却不能照搬现成模式和他人经验,而必须进行适当性的改造和调整。笔者选取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UG NX课程,梳理其教学背景,探讨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4次课8课时的翻转课堂实践,总结出"促进前置学习""遵循小步子原则""组织分层教学"等策略,为中职专业课翻转课堂提供参考借鉴和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4.
当代职业院校教师应从意识与理念、方法与策略、工具与经验技巧三个层面提升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首先,应从时代要求、教师新角色、知识体系化、挖掘隐性知识、提升自我效能感、打造核心竞争力和最大化自身价值、走出职业倦怠等角度提升认识,增强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树立"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注重内化(体系化)、应用、创新和分享""善于挖掘隐性知识,做伯乐、识千里马""转识成智,提升境界""5W1H1Q(5W2H)整体把握"等个人知识管理理念,确保个人知识管理的大方向、大视野和大格局。第三,灵活运用高效管理个人知识的方法策略,例如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将个人知识管理融入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变革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为今用;多读无字书,处理好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的关系;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互补融合;专注并深耕,成为领域专家,跨界并融合,成为通才和领军人物;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能;善于时间管理,为个人知识管理赢得充裕的时间资源;善用工具,扬长避短,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观摩“中国微课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全国性微课比赛获奖作品,发现优秀微课作品具有选题恰当、教学设计合理、表现形式新颖以及时长控制得当等优点,同时也发现作品普遍存在内容与结构不完整、表现形式不合理、字幕效果欠佳、视频画面质量不高、出镜人员不注意细节、配音处理不当、背景音乐选用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内容、视觉、听觉三个方面提出11条提升微课制作质量的策略:精心设计解说文案,加强脚本设计,合理选择微课类型,善用拍摄技法,精确抠像,恰当添加字幕,使用高清图像素材,配音讲解清晰并且语速、语调、风格适宜,做好音频处理,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适当添加画面音效等。  相似文献   

16.
提升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总体方法和策略是意识与理念、方法与策略、工具与经验技巧“三管齐下”、互补配合。或意识与理念先行,或实践(工具与技巧)先行,或三者同向同行,具体做法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可灵活调整。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总结出个人知识管理的十大方法策略:①避免误区,少走弯路。②将个人知识管理融入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③变革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为今用。⑤多读无字书,处理好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的关系。⑥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互补融合。⑦专注并深耕,成为领域专家;跨界并融合,成为通才和领军人物。⑧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能。⑨善于时间管理,为个人知识管理赢得充裕的时间资源。⑩善用工具,扬长避短,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发现当前南宁市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因此,统筹南宁市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南宁市各县区协调发展,是实现南宁市"跨越式"发展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与广西"首善之区"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泰国主动要求加入泛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也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双方合作的愿望强烈。南宁应建立"四大合作机制"、搭建"四个合作平台"、发展"四种产业"、鼓励企业去泰国投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符合当代信息化教育趋势的新型学科知识框架体系。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将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简要梳理了TPACK框架及其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中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学会写借条”为例,阐述了如何将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融合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之中,为整合技术下的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选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过程中存在“贪多、滥用、误用、追新、跟不上形势、缺乏灵活性、不注重经济性”等误区,总结提出“扬长避短、互补配合、灵活组合,学得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减轻负担,提升创造性,促进发展,契合性,整合性,进阶性,适时更新”等原则,阐述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分享了个人知识管理常用工具的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