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一 《教育艺术》2007,(12):51-5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以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下课以后我们再谈"、"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相似文献   

2.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与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于是,在课堂上"你想说……""你还想说什么""你来说吧"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语句频频出现。但是某些情况下,学生迟迟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尽管教师不停"启发""追问",可就是不能如愿以偿,最终只好全盘告知。在教学中该如何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我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改革以后,安静的课堂渐渐热闹起来。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他们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而且及时地予以肯定:"你的回答很好""你的思维很活跃""你很善于思考""你的发言非常精彩""你的见解非常独特"……教室里充盈着快乐。可是,教师又通过"老师认为……""我的理解……",总结出所谓的正确、标准的答案。一位教师在上《小小的船》时,出示了一幅月亮的画面,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月亮像什么?"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钩子,有的说像香蕉,等等。可教师并不这么想,于是,她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无情的"轰炸",终于有学生说出了预设的"像小船",教学得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俞建明 《教书育人》2012,(14):70-71
在日常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满腹经纶,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对学生的回答则不耐烦:"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错了?""你是干什么吃的?""真笨,笨得像……"当然,也有的教师则倍加"呵护":"回答的很好""真好""非常好""太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通观目前的数学课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常常成为一部分教师教学引入的口头禅。教师本意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界早就推行赏识教育,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自己过分威严的形象,给学生展示自己和蔼可亲的一面,尽量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作出认可的评价,使用一些赞赏的词语,如"你真棒""你太能干了""你回答的正确""你太聪明了".  相似文献   

8.
"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忠实履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走进永丰县的每一所中小学校,你都可以在校园内看到这样两块醒目的宣传牌。这是永丰县开展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现象扫描如今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很多教师都能给予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热闹的交流情境:"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老师,我还有补充……"你说我说他说,真是不亦乐乎。然而当教师提出:"他们主要讲了哪些方法?""你认为他们讲得怎么样?""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让学生梳理前面学生的不同表达内容,或者进  相似文献   

10.
韩红伟 《黑河教育》2014,(11):46-46
正教会学生自学,放手让学生问问题,教师有问必答。这自然不能说不好,但仔细想来,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错过和浪费了许多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契机。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们能追问一下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猜猜看",让学生来展示一下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点拨,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1.猜猜看,利于发现学生思路不畅的症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经过思考而来的,是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路的。如果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给个我们自以为然的答案,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常态教学及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一)常态教学的思考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不妨看个课例片段。【例举】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一段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教师提出"湛蓝"一词,让学生说说意思以后,接着让学生朗读。学生纷纷举手。"你读——"教师指着第一名学生读。该生读完之后,紧接着"你读""你读"……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不少教师每天为教学活动做好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然而却又总在课后吐槽:"这节课我白准备了!学生一点也不合作。""课堂活动根本没法正常开展。""那个班的学生喜欢捣乱,还动不动发脾气。"……"学生不愿意跟教师合作"似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抱着"今天我要捣乱"的想法去上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在某些时候不愿意跟教师好好合作。因此,教师  相似文献   

13.
“懂了吗?”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14.
虽然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晦涩的学科,但是并不代表学生需要以题海战术作为自己的学习方针,更不代表教师应该采取应试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部要求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潮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探索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模式做初步分析,以此希望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不少教师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能这样""必须这样",而很少说"可以这样""你能这样""你想怎样",让学生在有方向的自为中自生、自能和自长。虽然,我们积极主张孩子的自主发展,做中发展,但家长和教师却常常"自己出手"。"给我这样""我说这样"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管理的常态。"胆小""被动""手拙""懒动""怕苦""乏趣""能弱"等,已经  相似文献   

16.
曾经,全国上下的电视荧屏上火热上映着韩国的励志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我也是个韩剧迷,因此大有感触.无论是长今对待烹饪、行医,还是我对待教学、学生,这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用心去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凡事都从需要者的角度去考虑,给他最好的. 工作至今,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最近,我也越来越感到困惑,我的语文课堂该怎么办?书看得越多,接触的信息越广泛,我似乎都有误人子弟的想法了.其实,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能上好课,并且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我当然也有这样的愿望.如果此时此刻让我谈"我的好课观"这个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厨师,我"烧"的语文这道"菜"能让我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色""香""味""意""形"等各方面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保健问题上,教师的责任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应该怎样处理,而是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做;也不是总小心翼翼"抱"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走,学会自己去保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精力、时间的付出.对待这一个问题上我们不仅仅是教师、学生懂,还应该家长理解、社会支持,因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希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湛伟俊 《云南教育》2002,(16):18-19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总希望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与课本上基本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在质疑时能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不知如何操作才能将学生思维尽快纳入自己设计的教学轨道之中,即使学生提出有创见的观点或者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