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论者在报刊上撰文重提师道尊严,我举双手赞成。师道尊严是传统教育中最具生命力的“亮点”之一,应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身处全社会尊师重教早已形成风气、教师的社会地位早已得到全社会公认、教师待遇实际上也比以往有显著提高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之下,重提师道尊严,意味着什么呢?重提师道尊严,意味着有些地方师道不那么尊严了。造成师道不那么尊严的原因主要在什么地方呢?看看教育界的情况,人们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自己的方面说,这是师道的主体要求。现在有些教育工作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2.
师道尊严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现今影响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师道尊严的不同理解在此我们探讨了师道尊严的演化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师道尊严的观念与社会、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密切联系。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得出师道尊严归根结底是教师尊严,而教师尊严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师个体的尊重以及由此二者衍生出来的对角色的尊重,并进一步阐述社会当中的教师尊严和课堂之中的教师尊严,最后提出提高教师尊严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学识等的认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教师的尊严是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是熟岗精业,成全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师道尊严”犹如唇齿相依的关系。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应包括专业素养、崇高师爱、精湛教艺。教师只有专业成长,才能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过有尊严、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表现”自已,人们会说教师在“做秀”。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呢。大家会赞赏课堂的活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尊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出了表现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活动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与生活经验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知识的自我建构。”传统的数学课堂里,学生更多地被沉重的师道尊严束缚着,成为可怜的“倾听者”。以下两个教学片段,令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3,(11):8-1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教师和学生显然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长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之于教师总是“仰视方可见”。新的教育理念将笑颜绽放在教师的脸上。站在尊严的台阶上,学生们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于是就有了学生对教师的“斗胆”指责;有了老师对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空山”经历“新雨”,让人觉得清新、自然。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道尊严”作为封建专制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文革”中还对它大批特批,以致于其消极影响深延至今。一谈到建立现代学校的师生关系,必要触及“师道尊严”这一“祸根”。那么,“师道尊严”是否是封建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呢?回答应当是否定的,而且还应把它作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师道尊严”语出《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可以看出,“师道尊严”实则是“师严道尊”或“尊严师道”,从根本上是讲“师”与“道”,即教师与文化的关系,再以此推衍到教师与…  相似文献   

9.
“你学到老也就这模样了。”“看你这熊样!”……这样的话语常会在教师批评学生时“脱口而出”。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逐渐淡化了具有主体性特点的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导致师生间平等、尊重的失衡和民主  相似文献   

10.
杨亚昆 《广东教育》2011,(7):123-123
我们教师误读"师道尊严"久矣。 有些教师在受到学生或家长的"气"后,常常感叹,师道尊严何在啊?这里的"师道尊严"的意思显然是学生家长要给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