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沉醉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2.
神遇     
在一个柳絮漫天飞的季节,我们相遇了。你的书斋古色古香,远远地,我就见你静静地倚在窗前,轻吟你那著名的诗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3.
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广为传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一个“瘦”字更是倍受推崇,它不但是花褪残红的情景的传神而艺术的写照,又不落俗套,用词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4.
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在上文学课吗?不是!是山东老年大学摄影班一年级二班的摄影教学课,任课教师姚新生正在借用古诗词点评学员的花卉摄影作品。老年大学的学员经历资  相似文献   

5.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一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教学这首词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试问卷帘人”中主人公到底问了侍女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各位同学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喜欢下雨,有人讨厌下雨,下雨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诗或场景呢?例如昨晚下雨,我脑海中浮现出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罗小居:来了北京之后,特别想念下雨,对我来说,北京是一个从不下雨的城市。记忆中的雨,是在昏暗的、微微寒冷的傍晚。整个天地像是用大号的毛笔吸饱了清水又沾满了淡墨狠狠地刷在宣纸之上的,晕  相似文献   

8.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是脍炙人口的杰作,其精巧绝妙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全词不过四十字,便用了五种修辞手法。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常用以称道人和动物的,而用以拟写夜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自然贴切。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巧无比。其四,反复。“知否?知否?”一再叮咛,强调要仔细考究,别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9.
一说想像,人们总是自然地把它与发明创造、与构思创作相联系。殊不知,阅读其实也需要想像。比如,就说说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小的篇幅,口语化的浅近的语言,使这首词几乎明白如话,所以,很难说读这样的词还需要什么想像。“这首小词,以白描开头,结句却着色浓艳。其中有人物的对话,写得清新活泼。”这显然是很能让人接受的评说。显然,在一般人心目中,“绿肥红瘦”,不就是海棠花活生生的写照?海棠叶子本来就肥大,经雨滋润,自然让人觉得更肥;海棠花本来就细小…  相似文献   

10.
海棠香     
李清照是以一首《声声慢》而被人们记住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李清照便成了“愁美”的化身。然而我们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的人生也曾有过很多欢乐的时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一首六句的小令中,早期生活的欢愉和心境,常常把读者带进一个美好的天地中。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可是她并没有按传统的规矩识文断字,娴熟针绣,然后待嫁。她饱览了父亲所有的藏书,使自己在诗词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宦门第政治活动的濡染,更是使…  相似文献   

11.
有奖竞猜6则     
十七八岁正是诗情画意,多悉善感的季节。文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大舞台,它吸引你在那里欢笑,在那里忧愁,在那里寻觅……“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是写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篇小说。请根据这段话,回答这篇小说的名字及作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支小令,一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2.
情、景、意、趣,各有至味──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周懋昌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下简称《常记》)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或曲)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之一。笔者将平时指导学生解答该类题的方法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为方便起见,先将原文抄录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995年高考11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蟾宫曲·咏史》)(1996年高考10-11题)湖光秋月两相和,库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懂…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会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则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这正如古语所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当我们被外物所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独特的品性。张…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篇幅虽短,然而仍能曲折尽意,表现出她那种被一切美好的自然景物所吸引所陶醉的情感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首二句词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沉醉形态。一夜浓睡过后,醉意尚未消除,可以想见昨夜举杯把盏的情形。这里我们大可不必追究词人缘何饮至酪酊大醉,从而别生出一番以酒浇愁或以酒消闲等等猜度和歧义。就整首词的完整结构而  相似文献   

16.
古有杨发云"人动佳色,物含清照",自此便有了千古第一才女之名。那一年,晨光微熹。昨夜的大雨好像未曾下尽,依然淅淅沥沥,一夜酣睡的你想起了院子里娇艳的海棠花,便问婢女:"海棠花变成什么样了?""还是老样子。"婢女边卷帘边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望着院中被雨水打湿的残花,你神情黯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惜花惜春之情,亦是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遥远的古道上,你衣裙飘飘,沉沉的拖裙后面,连接着整个宋朝的残山剩水,许许多多精巧亮丽的字正从你的唇间轻轻滑落,散入你的裙褶之中。今夕你是否还会浓睡不消残酒?  相似文献   

18.
品读李清照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十六七岁的年纪,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无忧无虑,在船上嬉戏,在藕花深处寻找着自己的快乐。银铃般的笑声穿透这明镜般的天空,如涓涓泉水缓缓流过心底,谁又知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她会如此快乐,永远纯真吗?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来。日子是手里的水,在缓缓流过,看着它流走,却又无可奈何。岁月,在她的心里平添了几许忧愁,几缕对人生的感悟,是她在渐渐长大吗?少女细腻的心开始对人生有了思考。莫名的、淡淡的愁,使纯真的心多了几分沧桑的美丽。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相似文献   

19.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即是画,画即是诗。中国古典诗词富含韵律、含义隽永、意境优美,不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具体、生动、典型的生活画卷,更为人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奔放、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味深长、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平易通俗、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豁达深邃、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此邻"的宏放浑厚、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潇洒不羁、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苦心孤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刚健、李清照"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的婉约从容……无不令人为之动容,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顿、情感日趋丰富、精神变得高贵。李昌明老师洞悉古典诗词中的诗韵明快、情趣无限,掬起古典诗词的涓涓"清流",润泽哲学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课变得美妙绝伦。希望更多的老师在哲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古典诗词,使诗词之美沁入学生心灵,从而收获"以古诗之美,显哲学之魅"的教学之效。  相似文献   

20.
<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这美妙的诗句绘制出一幅美景,亦写出了认知冲突的境界,此境界让人深思。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认知冲突成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有力支点。“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在概念形成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在定理发现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解题思考中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真正让认知冲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