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乾嘉之际,镇江地区出现了一个诗画兼擅的文人群体——京江画派,其代表人物是丹徒张崟。时代政治的束缚和地域隐逸文化风尚的双重作用,使得张崟形成一种逃世的心态:隐迹田园,回避现实矛盾,诗画自娱。这种心态又直接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得其诗歌中流露出浓郁的闲适情调。张崟的文化心态及其诗歌旨趣在镇江士大夫群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了解镇江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居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倾心态、和谐精神、群体意识及思维的直觉体悟在建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民居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其蕴涵的文化因子是文化心理形成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丛鑫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4-116
诞生在民族解放战争硝烟中的晋察冀诗歌应时而生,生死存亡的呼唤和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使得晋察冀诗歌放弃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而更多的抒写战时群体的生活感受。晋察冀诗歌以时代代言人的角色参与到战争的洪流中,其群体关怀的情感特征在中国新诗历程中显示出其特异的抒情个性,并以这一抒情个性和中国现代抒情诗传统融合进而强化了群体关怀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冉仲景<从朗诵到吹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当代乡土地域情诗代表的缘由,以期对其诗歌意象谱系、地域民族风景及诗歌语言魅力有所握捉,还原诗人的写作心态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湿地文化具有典型的人文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挖掘镇江湿地文化,建设好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改善镇江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镇江的全域旅游的开发、提升和丰富镇江人民的日常生活。挖掘镇江湿地文化,不仅能更好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也能对地域文化有所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的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积极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问题.本文试从文化差异、地域和习俗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翻译中必须遵循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及如何丰富诗歌翻译的技巧,使诗歌翻译更能接近原作,生动再现原作的意境和诗情.  相似文献   

7.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8.
查为仁是雍乾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主持水西庄,风雅唱和二十余年。时人也多因此将之视为“附庸风雅”者。然细考其一生心迹,我们仍可探得其风流闲适表象之下孤高愁苦的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家族及师友的诗文化熏沐以及早年科场失意的经历养成了其执着孤介的性格,并形成孤高愁苦的诗心,从而表现出与盛世社会相疏离的诗歌形态。正是这种文化人格与诗歌心态使得查为仁得到当时一大批下层文人的认同,并以此主持沽上诗坛,形成了濡沫相依的水西庄文人群体。  相似文献   

9.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以刘禹锡谪居外省期间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的心态,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应秋作为安康地方文化名人,其诗文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刘应秋诗歌的题材有的来自地域山水景物,有的来自地域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地域民风习俗,甚至其情感历程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分析安康地域文化对刘应秋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界定刘应秋诗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地域性强、特质独具、文化内涵丰富的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是国之瑰宝,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记载与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在已取得的丰富成果中,围绕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的分布格局、墓主认定、石刻定名以及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尚存在学术见解分歧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对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仍须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大名诗歌包括隶籍大名的诗人及仕宦、游历于此的诗人的诗作,其中以仕宦、游历诗人为主.那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诗人一方面繁荣了本地诗坛,有效地参与了宋型诗的建构;另一方面在诗歌中还有对地域文化的体认与表现,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尤其是异地寄赠传播了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全文以庾信出使西魏为分水岭,以其诗歌前后期的转变为切入点,从写作文化的角度,以内容与形式为层面,分析庾信诗歌变化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不同时代精神、时空情绪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10余首寄赠诗,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心态,即对柳州地域的痛苦心境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诗歌是正确认识柳宗元在贬谪柳州之后的特殊心境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全文以庾信出使西魏为分水岭,以其诗歌前后期的转变为切入点,从写作文化的角度,以内容与形式为层面,分析庾信诗歌变化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不同时代精神、时空情绪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诗与禅本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诗属文学,禅归宗教,归趣不同,但二者却有着不解之缘.禅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歌的影响不容忽视.经禅风熏染,唐宋诗歌美学出现了新的境界,意境论和感兴论得到发展.濡禅的唐宋诗人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态蕴含着禅学思想的精粹,流露、浸透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唐宋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开启了新的审美规范和审美境界.唐宋诗歌也因之具有了浓郁的"禅"的审美倾向,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18.
运城盐池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抒情,因而也就流传下来众多独具特色的盐池诗歌。这些诗作,无论是从作家群体还是从诗歌地域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域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从燕赵文化内涵和异域文化碰撞对"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影响,可看到"白洋淀诗歌群落"的跨地域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介因素。而创作主体在诗画创作中,单纯地描绘物象和由物象组合而成的“景”,并不能构成诗画交融。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诗画素养,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否运用诗画的原理、运作规则和操作技巧来选择、组合、描绘物象,为诗画交融的最终完成者审美主体提供可资挖掘探求的凭借和线索,就成为构成诗画交融的最为根本的条件。完整意义上的诗画交融是离不开审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作用的后期制作的,缺少了审美接受者审美创造的译码程序,诗画文本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积而已,更不用说诗画交融了。手卷和运动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的成功创造和运用增进了诗画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时空互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