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弢与书评     
唐弢(1913-1992),著名杂文家、散文家。杂文以鲁迅风格著称,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鲁迅对他说:“你写文章我挨骂,”可见其风格之近。他创造了一种书评的独特形式——书话。他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后来一直没有间断,一生写书话约200篇。对书话的要求,他在《书话》的两次序言中  相似文献   

2.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3.
书评自有书评的威力,书话则有书话的魅力,两者的境界应是不很相同的。前者《书评研究》栏的作者们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于我则可以暂且搁下不谈,关于“书话”我倒很愿在此泼墨了。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为“书评”和“书话”这两种文体作一科学的界定,那么,有关  相似文献   

4.
读“书话”一直是我的读书旨趣之一。自汉代刘向父子受命校书秘府,著为《别录》、《七略》,其后班固据以纂成《汉书·艺文志》之后,三国两晋而下,唐宋明清以来,各种书目著录相率而出,书话著述应运而生,蔚为大观。由志目而为题跋,而为近之书话,著述体裁递相嬗变,盖因风气之所使,亦为古今文人援笔意气之不同;然惟书  相似文献   

5.
陈善,约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著有《■虱新话》一书,初名《窗间纪闻》。此书兼涉经史子集,可从中窥见当时学术思想、流派等相关问题,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收录《■虱新话》一书,并对此书作者、内容加以评述,但与史实多有出入。本文试从作者生平、成书经过、内容订误等方面予以考证。  相似文献   

6.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7.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年逾花甲的老镇江和老图书馆员,平时很留意阅读乡土史料。最近细读了王玉国编著的《镇江书话》一书。获益良多。它填补了我对家乡知识的许多空白。更激发起我爱家乡的情愫。《镇江书话》是书中有书,自然也凝聚着前人的心血结晶。它包容了  相似文献   

9.
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奖前夕,评委会办公室收到上海新民晚报的推荐材料:曹正文和他写的书《秋天回眸话人生》。在一百多位被推荐者中,以书作为评选资料的不下30人。我作为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是记住了书名,并未特别注意。 后来,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一看书名是《秋天回眸话人生》,忽然想到作者定是曹正文。文章只读了一遍,便令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全书读完。这是曹正文出版的第27本书。  相似文献   

10.
一点感想     
《中国图书评论》的编辑 王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是编辑部收到一篇《错位的对话》的文章,是批评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一书的,让我说几句话。我开始谢绝了,因为我感到刘小枫的身后似乎真的  相似文献   

11.
《欧美琅嬛漫记》钱定平著上海三联书店我的杯子并不大。但我用自己的杯子喝水。——《欧美琅嬛漫记》卷首语《欧美琅嬛漫记》是一本文化散文,既是“漫记”,就是不讲系统,有些什锦俱全的意思。不仅出版者对这部书有“于无意中得之”的印象,恐怕作者对这本书,也会有“于无意中得之”的感慨。它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黄奭在古史的辑佚方面成绩卓著,但其编年体晋史——王韶之《晋安帝纪》辑本却误将《续晋安帝纪》佚文收录在内。经笔者考定,二书非出自一人之手:《晋安帝纪》的作者为晋宋之际的王韶之,而《续晋安帝纪》的作者为刘宋人周伭。二书名称不同,黄氏缘何将其视为一书?首先是因为《晋安帝纪》的别名过多;其次,《晋安帝纪》与《续晋安帝纪》的引文几全不题撰者姓名;再次,二书同为安帝朝史书,在时间跨度上有重复部分;最后,《续晋安帝纪》一书,诸正史皆未有著录。上述原因使得黄奭以为《续晋安帝纪》乃《晋安帝纪》之别名,亦当出自王韶之之手,以致酿成辑佚之误。  相似文献   

13.
贵具艺文情趣的中国书话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独到的笔墨,而且在版式装帧上也往往多有可赏可玩之处。北京三联书店在80年代陆续推出的那套小32开本的,包含有《晦庵书话》、《西谛书话》、《榆下说书》等的“书话丛书”,即是书话集出版款式的佳品,具有收藏和鉴赏价值。我所收藏的唐弢先生于1984年春题赠的毛边本,即为雁斋主人奉为藏书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书,这也是一本走出传统禁锢和某个时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赋予人生以新的理解和释义的书,这还是一本作者在人生旅程中用七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写成的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的《难得平衡——一字人生感悟》,不仅让我感动,对他那种愈老愈勤,愈老愈奋的学习和写作精神顾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5.
印象中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徐鲁的文字已有好几年了。书架上已有他的《剑桥的书香》、《恋曲与挽歌》、《同有一个月亮》、《黄叶村读书记》和《书房斜阳》等五本书话散文集。他的书话文章不夸张、不浮躁、不惊乍、不矫情,总是给人以清新自然、朴素平实、收放有度和见解新颖之感。其新近出版的《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书架     
——·文学艺术·——《冒犯书》作者:陈希我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26.00元提要:陈希我对存在的书写,在当代作家中首屈一指。书中的九篇故事,像是打开了九层地狱。作者就像但丁,把读者引进去,步步深入,一层比一层更不堪更恐怖,  相似文献   

17.
有了闲暇,寄情风物,将生活的乐趣转到文化的消费上来,这是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情趣。于是,藏书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世纪交接的时候,回过头来寻觅上个世纪初叶的旧物,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乡愁的意味。 《书海珠尘》(以下简称《珠》)的作者从藏书家的角度来谈论老版本的品相价值,叙述着冷摊书坊间捡拾淘金的有趣经历。现代书话从30年代行世以来,到1962年唐  《书话》出版,再到今日,书话写作盛行,收藏家们的书话自成一格,因为丰富的收藏,得以接触一些比较稀见的版本,谈一些文坛掌故、搜求的趣闻,满纸意趣;有一分资…  相似文献   

18.
黎世炎先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要我为《城市记忆:黄陂古城古寨及传说故事》写序。我对于黄陂历史的了解,只有小学程度。一个小学生如果能解读这样专业性很强的书就算不错了,哪有什么资格写序呢?但是,当我获悉作者的有关情况.并且读完本书的原稿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要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19.
近来书话盛行,成一时之俏。书话作为一种文体,已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喜爱,如这次北京市举办的秋季书市中,由姜德明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北京出版社出版)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陆续出版的一套有关书的书很引起读者的兴趣。先是拿到重排本陈原的《书林漫步》和增订本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久,李一氓的初版本《一氓题跋》和黄裳的《榆下说书》也问世了。但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预告了二三年,却迟迟不见出书。我询问过时任该店总经理的范用先生,他笑嘻嘻地说:“快了,别着急,不仅这本,还有好几本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