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网名命名现状的调查分析——以YC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名是人们进行网络交往的基本工具符号,它与传统的姓氏文化不同,具有自由随意性、创新性、功用性、艺术性等特点。在命名时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按符号可划分为数字类、英文类、混合类;按语言单位可分为单字类、短语类、句子类等。透过网名文化可以折射出现代网络文明的利与弊,为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聂森 《文教资料》2012,(21):61-62
校园载体的命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定位,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校园载体命名为例,阐述校园载体命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并结合贵州实情,提出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应蕴涵办学理念,赋予独特的人文精神,同时要呼应地形、顺应自然,体现地方特色的观点,拟对新校区载体命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New writing systems for several of China’s minority languages we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during a unique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se writing systems have had various societal functions and use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and literacy for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societal functions of these newly created systems have been weakened by the large-scale influence from both outside and within minority environment. Nevertheless, the newly created writing systems have undeniabl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y continue to serve positive functions that cannot be fulfilled by other writing systems.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Daniel Weisman from Minzu Jiaoyu Yanjiu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2007, 18(5): 5–11  相似文献   

4.
魂魄观折射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在死亡的恐惧中,中国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因而奋发有为,以天下为己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与此同时,对不可知的魂灵的过度关注,在消释对死亡恐惧的同时,又使得中国人极易忽视生活的现世,寄望于虚幻的所在。这导致了中国人现实的麻木与虚幻,对生命的藐视与放任。  相似文献   

5.
在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和医学文献中,疾病名称随处可见。西方医学对于疾病的命名,在词源方面离不开拉丁词根和希腊词根,病名描述了疾病的病理和症状。但一直以来很多疾病都有广为人知的俗名别称,尤其是以人名和地名命名的疾病,更容易被媒体和大众接受。本文重点讨论利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命名的疾病名称,选择医学文献和新闻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病名为例,简要概述冠以人名、地名的西医疾病名称的由来,借此丰富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西方疾病命名文化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之前的研究常常将提喻归于转喻之下,这样不能够十分恰当地解释一些问题,即把提喻和转喻作出一些基本的区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转喻和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人体部位的提喻进行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和体验观来分别解释人体部位提喻的生成机制和得以经久不衰的基础,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提喻。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淡薄与高校生命教育的滞后有直接关系,本文立足大学生生命观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目标和原则,课堂教学,校园体验环境,师资培养机制等角度探索高校生命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突显部分代整体"的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探究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别称,对于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化、物产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作为一种命名活动,别称同样体现了一般的命名机制,而基于语言认知视角解读其别称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文章选取人们熟知的国家和城市的别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命名转喻观"来探讨别称的认知理据以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以期深化人们对命名转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并不把任何象征或观念当成“内涵”,而是直接面对实相。正是这一观点才真正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对立。如果不用“主客二分”模式看人与世界,就可以想象“人天合一”是通向真空零点能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并不把任何象征或观念当成内涵,而是直接面对实相。正是这一观点才真正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对立。如果不用主客二分模式看人与世界,就可以想象人天合一是通向真空零点能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龙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木城乡是全县唯一的边境民族乡,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情况、区位情况.调查了解其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对缩短当地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升人口素质以及边疆民族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肥料作为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而用于自然,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看似肥料的历史表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历史,但其实肥料中蕴含着国家的隐喻。自民主改革以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肥料使用产生了巨大历史变迁,其阶段性的改变正好映衬着国家对于彝族及农业等一些列的政策权益的改变。生活中看似普普通通的肥料,却暗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层面交流的历史,这也使得肥料具有了历史承载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资源配置的能力,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靠性别来实现的,是通过权力与性别的作用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性别的互动整合,使权力不断被强化、被增大。与此同时,性别在促进权力分配合理化中不断被强化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贵州天柱县潘寨村为例,探讨在同一生境中的这一村落在传统的角色定位中怎样在这个函数关系中通过性别的分工和相互整合由此获得社区权力的历程,维系着村落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瑶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性生态知识,创造了独特的山地丛林文化。通过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对"南岭民族走廊"都庞岭枫木坪过山瑶传统刀耕火种生计方式进行深度描述,揭示瑶族人民本土性生态知识和生态智慧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库诗"是小凉山彝族诺苏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蕴含着彝族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云南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但随着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的深入,促使原来封闭的小凉山彝族与外界社会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击,这也使得"库诗"的仪式过程和意义发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县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模式.在分析县域旅游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环境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县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以石家庄市区县为例进行实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在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的同时,为石家庄市县域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结论可为县域旅游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县域旅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傈僳族人口分布主体在云南省,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境内傈僳族地区以来,对傈僳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傈僳族的跨境居住格局及境内外基督教的互动传播深刻改变、重组着傈僳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尤其对族群文化认同与口头传统传承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裂和危机。梳理文化变迁的概念,以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控拜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苗族村落传统文化的变迁机制,研究其村落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寻苗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对策,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村落文化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宁化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获上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培养和习惯养成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学习型礼会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农民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影响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因素、推进农民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措施,论证在我国农村开展农民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本个案正足结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在乡村开展的典型应用示范实践,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以期能为对农民数字化学习中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有所启示,为我国利用数字化学习于段推进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