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田晟 《记者摇篮》2010,(7):34-34
对于国际传播领域来说,文化构成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主要特征,也是决定我们报道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之一。那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是什么?综合国内外一些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西方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基督教、古希腊哲学和美学传统、古罗马法制。  相似文献   

2.
电影诞生一百年来,在西方形成了很多的理论流派.他们高举各自的理论主张想证明什么是电影,或者说电影是什么。他们从电影的形式、艺术特点到根本任务进行了详尽的探讨。电影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镜头。那么电影镜头是遵循什么原则组接在一起的呢?目前形成一致的看法是电影镜头根据电影文法进行组接.同时电影的叙事遵循一套完整的文法规则——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3.
于文夫 《现代传播》2022,(7):112-118
华语电影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研究资源、时代使命、本体形塑要求其立足本土建构话语体系和思考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华语电影美学的本土化建构要注重对经典电影美学理论问题的研讨,逃离“后理论”范式;促成中国美学的非学科品质嬗变,加快融入全球美学理论体系;切换实践引领理论发展的建构模式,引导电影业者的经验转化;理论建构要回到电影原初,避免“泛美学化”。立足现实需要、符合自身状况的理论进路,是华语电影美学本土化建构可以创新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电影是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主流文学和审美艺术。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电影行业的蒸蒸日上.当今很多影片中不仅加入了中西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电影的内容表达蕴涵和角色画面的表现手法上呈现多种多样的趋势.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被淋漓尽致地投射到电影的各个环节中。而究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主要是与传统民俗、宗教、自然等相关联一、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首的西方魔幻电影风靡全球,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本文运用传播学中拉斯维尔的5W模式,结合调查研究,从"传者"、"文本"、"受众"、"传播环境"等方面对西方魔幻电影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原因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动电影作为后电影的典型代表,表明了媒介融合的新兴形态,尤其是电子游戏在叙事进程和互动机理的介入,致使它活跃在新媒体语境中,因此必须要对互动电影进行一个整体且系统化的考量。本文首先以媒介考古学的方法探寻早期电影的互动理念,认定光学装置的交互及屏幕的触碰与突破是为电影互动之本,其后具体考察了电影与电子游戏如何表现互动及影游融合的基底,最终指出数据库是保证互动电影的逻辑规范,它利用模块化和反馈的特性使得影像得以分解组合,这种异常的影像同时导致意象的增殖,互动由此延伸。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7日中美双方就WTO电影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同意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3D或IMAX分账电影配额。该协议所带来的不仅是好莱坞电影大举入侵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还加剧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引入的同时所携带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中国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国电影如果盲目以西方标准为圭臬,以好莱坞模式为"未来模式",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性的国产电影则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别告诉她》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成为观众展现了这一点。本文就“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从思维异向性、观念异向性两方面说明东西方关于公域与私域的文化碰撞;又从交流性认同、共生性行为两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在了解与共鸣中达成交融,以不同角度解读影片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9.
刘丽超 《新闻世界》2011,(6):194-195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安是世界上极富声望的著名导演之一,其所导演的电影并不简单是对一个故事的讲述,而是注重挖掘其内在价值和内涵,让其中的深意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尤其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之后,更使电影富有魅力,让观众在对其电影进行观赏的同时,对电影中所展现的中西方文化不同予以深思.基于此,本文就李安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进行分析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背景,文化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价值尺度.各国的电影都是在本土文化的孕育中产生的,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的特征.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的碰撞与交融,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更被推到文化传播的前线,文章将通过产业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西方文化的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2.
在1932年新电影出现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形态。因此,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既是旧市民电影晚期的代表,又是即将到来的新电影的雏形。以《恋爱与义务》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的模式化表达范式与伦理的世俗化图解,合乎旧市民电影的传统性、伦理性、教化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这些特征又为以后的新的电影形态如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尤其是新民族主义电影的出现奠定了法理、道德和艺术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新闻文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新闻写作中,记者更为重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而中国新闻更为注重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同时有很强的道义感。本文意在探讨,除了现实的原因之外,这些现象是如何在社会文化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产生差异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报道方式,以促进我国新闻写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云图》,其声势之浩大,内涵之丰富,是当代电影中的杰出代表。也正因如此,很多电影人无不跃跃欲试,试图把它解说清楚。即使不能擒获全豹,至少也要获得一个关于它的明晰概念。《云图》用差异性对抗理性的总体化,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而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以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其思想的前沿和敏锐,体现了反对普遍化、等级体系,肯定差异、非中心、流动和生成。云图体现了一种知识态  相似文献   

15.
赵得辉 《大观周刊》2011,(9):50-50,42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渐行渐热,而本土传统节日却在大学校园趋渐冷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凯东 《兰台世界》2014,(3):99-100
在康乾时期,清政府国力强盛并以天朝上国自居,愿意”洋人”到中国为皇帝效力和尽忠,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进而在建筑文化方面,也达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在康乾时期,清政府国力强盛并以天朝上国自居,愿意"洋人"到中国为皇帝效力和尽忠,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进而在建筑文化方面,也达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与一般的电影不同,邪典电影不仅是被观看的影像,还是一种创造"看与被看"的革命行为的行动;其所引发的观影奇观、年度拜物教狂欢、小型政治暴动、"不健全人士"大游行……都显示了某种"电影原始主义",某种与生俱来的迷狂,某种社会学意义上"仪式"的阈限性。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度的陌生化"。传播中意义的构建更多的依赖于受众,完全陌生的价值体系会导致受众接受困难,在跨文化的传播中,陌生化、异化的文化对象不可避免,然而成功的传播行为,其陌生化必然是适度的,两种文化必然是有契合点的。本文以电影为例,对此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佛教向来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后,以中国为首的传统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佛教传播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地区,所以佛教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佛教在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