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潜意识思维中,似乎第二课时才是教学的重点,不管是紧扣文本的着力铺陈,还是立足思想的深度开掘,这些都是第二课时才可以显现的"亮点"或是"高潮"。第一课时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预热",教教生字就可以了。在这样一种思想理念的支配下,对第一课时的忽视也就成了必然。关注常态下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需要改变的太多。在此笔者仅从提问、朗读、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语文教师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探究有效、活泼的第一课时教学。下面我就以《春联》为例,谈谈第一课时中的"词块教学"设计吧。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是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的,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或三课时来教学。如此,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奠基作用,为后续深入探究、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学习表达扫清障碍。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就没有第二课时的精彩呈现,所以有效教学必须从第一课时起步。下面结合具体课例,从两方面谈谈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其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从第一课时人手。那第一课时怎么上才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必不可少,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是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平时外出听课,听得比较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上第二课时比较容易出彩,也更能显示上课教师的功底和业务能力吧,而第一课时该怎么教,却成了探讨中的一个空白点。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 :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上得好坏 ,也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 ,教师认真上好了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就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语文意识。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研究人员更要重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研究。然而 ,近些年来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被忽视了 ,从上至下 ,从全国各地的“赛课”、“教研课”、“示范课”等等看来 ,绝大多数是课文的第二课时 ,即分析课。似乎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上得好不好 ,不那么重…  相似文献   

8.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一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中的第一课时就是凤头,第二课时就是猪肚,而第三课时则是豹尾。现在大多数教师喜欢的是猪肚,认为猪肚厚厚重重,实在有料,因而大凡公开课,第二课时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殊不知这就忽视了第一课时的精彩亮丽: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只要教师在文题、文意、文情上下功夫,第一课时也可以绽放精彩。一、抓文题文题,是一篇…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字词教学,内容简单,上不出新花样,自然也就没有了看头。长此以往,对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被忽视,甚至陷入了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1.
<正>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对于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而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课时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首先,要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似乎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学学字词,读读课文,理理文脉,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也往往是恍恍惚惚度过的。不像第二课时,可以品悟文本,解词赏析,更加容易出彩。渐渐地,第一课时也就不被教学者所重视。然而,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有效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首先要了解第一课时的基本任务,以保证做到不浪费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少教师无非是让学生认一认生字,学一学词语,读一读课文,理一理脉络。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一样需要"精彩",需要教师去细细思量如何上出语文味来。接下来,笔者将以苏教版《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第一课时充满语文味。一、学习字词,体现语文味认识生字、学习词语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常常脱离了语境,效率当然不高。其实,汉字是一个个丰富灵动的符号。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内涵丰富。教学时,要抓住特点,让学生对这些汉字、词语充满好奇,发现规律,从而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这样的学习才不会枯燥。《小动物过冬》一课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从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每周十个课时下降到每周五个课时,而且在原来的2500个字的教学任务变成了现在的3000个,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中识字效率的要求提高了一倍多。这样的教学要求给小学语文教师以更大的压力,一直沿用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如此高的效率需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古老的"六书"识字法在这样的条件下重新登上教学舞台,本文将研究传统的"六书"说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讨论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大家总这样认为:无非是读一读课文,学一学生字词,理一理文章脉络。第一课时的教学因而缺乏语文味,缺乏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语感、美感和幸福感。以下,笔者以苏教版第七册第5课《天安门广场》为例,谈一谈如何让第一课时也上出语文味。一、紧扣课题,铺垫情感基调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一条情感的河流在课堂上悄悄流淌,就绝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第一课时,也必须要让情感的河流在课堂上悄悄流淌。而第一课时的导入揭题,往往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6.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识字学词就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侧重于学生对字词的认识感悟,并在课堂上总会留足学生规范写字的时间。接下来,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尽管转移到了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上,但再独具创新的课第一环节要进行字词的复习与检查,因为这是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很多时候,在众多的阅读教学公开课、研究课中,教师都会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认为第一课时太过单调和乏味。而常态下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多数教师也是随随便便地教,其方法、教学流程都延续着多年不变的套路,无非是认认,写写,读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同样是语文教学环节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避免教学设计中的"异化"和"越位",探索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实质上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教学效果,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9.
<正>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对于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而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课时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首先,要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并书写余下的生字。  相似文献   

20.
识写生字、读通课文、感知大意,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是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第一课时内容安排过少,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不少老师谈"第一课时"色变,愁"无米下锅"。本文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例谈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