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和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4.
丁良桂 《广西教育》2011,(22):38-38
教师执教一篇课文总要考虑教学的切入点,考虑如何设计一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的分割、整合,使之形成几个紧密相连的板块,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贯穿线”“阅读块”。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中如何持有“点、线、块”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而引导学生领悟第4自然段的总分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习仿作,则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教学《狐假虎威》的第一课时,教师要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展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要让学生做做动作、结合语境来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读懂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硫酸这节内容,无论从本章看还是从整个教材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知识点多,难点多,同时又是高考的热点。对于硫酸的通性,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而且难度不大,所以教学时只需复习巩固即可。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在初中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但比较浅显,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学生也未做  相似文献   

12.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化学肥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让学生知道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让学生了解一种常用氮肥——碳铵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2课。 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剪纸技艺非常高超的"姥姥"的形象。"剪纸"是本文贯穿前后的一条主线索,也承载着人物的情感。沿着这条线,我们就可以走入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全文措辞优美,教师只要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牵挂。  相似文献   

16.
石文静 《广西教育》2020,(5):85-86+93
本文以《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在具体教学语境中学习生字,加深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通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总结全文,突破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三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前半部分〉百草园 教学目的:1、培养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提高状物、叙事、写人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深入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金秀媚 《现代教育科学》2009,(4):100-100,90
【课题名称】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17课《触摸春天》 [教材分析] 文章描写了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安静,她虽是盲人,却能在花丛中流畅地行走,甚至能极其准确地拢住月季花上的蝴蝶。特别是她将一只小蝴蝶放飞的细节,更让人感到小女孩内心充满怜悯生命向往美好之情。她虽然失明,心灵之窗却永远开着。在她身上,作者也触摸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谁都有触摸春天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A版4-5第四讲第一节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并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它将一个无穷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促进学生从有限思维发展到无限思维,并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