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酸碱质子理论要点(1)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质子+碱.酸容易放出质子,就是说酸根接受质子能力较弱反之亦然.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的碱性越强,其共轭酸越弱.(3)反应方向是由较强的酸将质子转移给较强的碱,生成较弱的共轭酸和共轭碱.二、为什么生成弱酸、弱碱的盐才能水解H_2O既能接受一个质子形成H_3O~+,又能放出一个质子变成OH~-,据理论要点(1),H_2O既是碱又是酸,但H_2O对放出质子的能力很弱,而H_3O~+又很容易放出质子,依据理论要点(2)H_2O是一个很弱的酸;又是一个很弱的碱.盐溶于水后,溶液中存在着水合的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它们可以分别和水作用,使水分解.  相似文献   

2.
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理论中对酸和碱的定义分别是: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如HA(酸)≒H~++A~-(碱)中的HA和A~-就称为共轭酸碱对.由共轭酸碱对组成的混合溶液(如醋酸和醋酸钠,氨水和氯化铵等)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类问题在以往教学中经常是给出一些定性的结论,学生往往限于死记硬背,而不能彻底理解.新课程的教材中引入了电离平衡常数,通过平衡常数进行定量计算,就可以明确讨论出由共轭酸碱对组成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酸碱电离理论不能解决物质在非水溶液中酸碱性问题的局限性,化学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在反应中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NH4+、HSO4-、H2PO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都能给出质子;而NH3、CO32-、NaOH等都是碱,因为它们能接受质子。质子理论中,酸和碱并不局限于分子,还可以是阴、阳离子,而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之间的质子转移作用,实际上是H+的传递反应,即在反  相似文献   

4.
一、影响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在中学化学中所接触到的无机酸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中心原子与质子直接相连的氢化物(X-H);另一种是中心原子与氧直接相连的含氧酸。这两种酸的强度大小意味着他们释放质子(H+)的难易程度。与质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电子密度的大小,是决定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这个原子的电子密度越低,它对质子的引力越弱,因而酸性也就越强,反之亦然。二、酸性强弱的判断规律规律1: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酸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强。在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氢化物中,由于与质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所带的负电荷依次减少,从而使这些原…  相似文献   

5.
碱的强度大小取决于它接受质子能力的大小。对有机胺来说,氨基的氮原子有一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质子,因此显碱性。简单脂肪胺的碱性(Pkb=3~5)通常大于氨(Pkb=4.75)。当然不同的胺与质子结合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碱性强弱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容易结合质子者碱性强,反之则弱。  相似文献   

6.
含氧酸的强度取决于酸分子的电离程度:ROH+H~2O→RO~-+H_3O~+酸分子中羟基上的质子H~+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的孤电子对上,这个过程越容易,酸性越强.而此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中心原子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这能力越强,则O—H键的极性越强,即R(?)O(?)H使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质子,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的酸性.什么情况下,R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强呢?可从两方面考虑:一、R的电负性R的电负性越大,越易吸引电子,使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O—H键变弱,而易释放出质子,表现出较强的酸性.如HCIO、HBrO、HIO、卤原子的电负性由I→CI依次增强,吸引氧原子电子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O—H键变弱,H~+易于脱离,因此其酸性强弱的次序为HCIO>HBrO>HIO.  相似文献   

7.
1923年,布朗斯特(Bronsted,J.N)和劳莱(Lowry)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定义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同年,美国G.N.路易斯更倾向于用结构的观点为酸碱下了定义:酸则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它利用碱所具有的孤对电子使其本身的原子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酸的重要性质就是酸性,不同的酸的酸性有强弱之分。高中化学中多次遇到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学生对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有时感到很困惑。本文结合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对无机酸分子的酸性强弱规律加以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8.
动作行为动词作主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作行为动词充当主语,是伴随着单音节向多音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单音节词基本不作主语。多音节词能否作主语,主要是由其动作性的强弱决定的,即动作性越弱,就越易于充当主语;反之,动作性越强,则越不易充当主语。此外,还受到它的构造方式和单双系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酸碱滴定法是利用酸碱反应并通过滴定操作测定物质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酸失去1个质子后转化成它的共轭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碱得到1个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例如,HAc能给出1个质子转化为共轭碱 Ac~-;NH_3能接受1个质子转化为共轭酸 NH_4~+。共轭酸碱组合成共轭酸碱对。HAc 和 Ac~-是共轭酸碱对;NH_4~+和 NH_3同样是共轭酸碱对。质子的体积特别小,电荷密度非常高,所以游离的质子不能独立存在水溶液中。通常  相似文献   

10.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是由H”与OH的相对含量决定的:当H+的含量大干OH-,则显酸性;当H+的含量小于OH,则显碱性。酸或碱溶于水时,能电离出大量的H+或OH-而使溶液具有酸性或碱性。因而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反过来讲,却未必能成立。如Na厂0。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但它的水溶液呈碱性,这是因为Na厂已溶于水时与水作用生成了少量OH的缘故。同样,长期施用肥田粉「(NH4)ZSO。」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就是因为(NH4)。SO‘的水溶液呈酸性的缘故。2.溶液的酸碱度是表…  相似文献   

11.
一、pH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1)强酸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H+)后计算pH.(2)强碱溶液:根据电离方程式计算出c(OH-)后,再由Kw计算出c(H+)后计算pH.注意:不作特殊说明时,一般认为温度为25℃.2.混合溶液pH的计算()对于两种混合溶液pH的计算,则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计算: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相似文献   

12.
酸碱滴定法是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此法包括:①强酸(碱)和一元酸(碱)的滴定;②强酸(碱)和多元酸(碱)的滴定。混合碱含量的测定是以强酸滴定多元碱来计算混合碱的含量的。一、混和碱含量的测定原理以HCl溶液滴定Na2CO3溶液为例进行讨论。Na2CO3是H2CO3的一元共轭碱,在水溶液中发生如下的离解反应:都大于10-8,(符合准确滴定的条件)。因此这个二元无碱可用标准酸直接滴定,而且在两个等当点附近分别出现两个PH突跃。当滴定到第一等当点时,Na2CO3全部作用而生成NaHCO3溶液中:用变色范围8.0-10.0的…  相似文献   

13.
pH点点滴滴     
一、PH知识点 1.含义:pH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 2.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可以是整数,也可是小数. 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1)pH〈7时,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2)pH:7时,溶液呈中性;(3)pH〉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4.pH与酸、碱、盐溶液的关系:(1)酸溶液一定显酸性,其pH〈7.pH〈7的溶液只能说明溶液是酸性的,但不一定是酸溶液.如NaHSO4溶液的pH〈7,显酸性,但它却是盐溶液.  相似文献   

14.
以往中学毕业生在对元素周期律递变规律的理解上,几乎一致地认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最高价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必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必越强。换言之.认为氢氧化物碱、酸性的强弱取决于其中心原子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认为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中学“元素周期律”教学中的误区。分析这误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如下两个:1.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其最高价氢氧化物碱、酸的强弱恰好呈现如下相似的递变规律:同周期自左到右: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磁铁的磁性在水里会减弱吗?我很想知道。于是,我准备做一个科学实验,用磁铁能够吸住曲别针的个数来判断磁铁的磁性强弱。吸住的曲别针越多,磁性就越强,反之,磁性就越弱。  相似文献   

16.
1 酸碱溶液给出pH求混合后溶液pH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酸碱发生中和反应H++OH+=H2O,实质上为H+与OH-间的相互抵消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由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机制尚未完全揭示开来,使我们对很多语言现象难以作出较科学的解释。事实上,人脑中语义的储存的方式是网络式的,人们总是借助语言组合或其他手段来激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越强,越易于激活;特征越弱,越不易激活。对于语言片段/A→B/而言,语义的提取方式则是在语言组合过程中激活,激活的动因可以是语段内的成分。也可以是语段外的成分。“A→B”中B激活A,A激活B。A(或B)被B(或A)激活的同时就删减了A(或B)的语义网络中的其他信息。语义输出方式是基于知识的缺省推理,如果“A→B”的组合中,A(或B)的语义网络中有几个特征可与B(或A)的语义网络的某一语义组合,就要看A的这几个特征的强弱,特征越强,缺省量越多,语言片段越短;反之,特征越弱,需要增加的激活内容就越多,语言片段就越长。  相似文献   

18.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9.
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几种技巧,以便同学们快速、准确地判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一、图示法快速书写质子守恒式1.质子守恒的概念以Na2CO3溶液为例,Na2CO3溶于水可电离出Na+和CO2-3,CO2-3是弱酸H2CO3的酸根离子,因而CO2-3可发生水解——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即质子)生成HCO-3;HCO-3还会进一步结合H+生成H2CO3。除此之外,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都会与另一部分H2O结合成H3O+(通常仍写为H+)。  相似文献   

20.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原子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小,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强。反之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数多的金属元素,原子核对外围电子的吸引力大,难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就愈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愈强。反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弱,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依此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来确定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之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